第十二章 教學視導
教學視導日受重視,政府前段時間透過自願方式推展此概念和做法。在上師資培育課程中的「教學實習」之時,教學視導是經常性的工作,然而,除非能如實呈現教學行為、受到被觀察者信服、最重要的是能改善教學行為,否則再認真都不能發揮其功能。目前推展的教學視導政策似難解決上述三個問題,筆者根據自己的實地視導經驗,探討此問題。又本文曾在學術會議上發表,後又改寫並增補了一些資料。文中另提出筆者就近接觸國小的心得,以及對師院廢校的看法。
第一節 理論部份
壹.教學視導的重要
在資訊突飛猛進,地球一村的時代、教育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源頭,教育的良劣直接影響到兒童的未來前景,影響到國家能否在世界上有尊嚴的存活。師資的素質影響著教育的良劣,教師的工作影響到個人、社會、國家的進步和發展,教師的主要工作是教學,也因此如何提升教學品質,增進教學效能,也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針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鑑工作,被認為是提升教學品質,增進教學效能的良方(呂木琳,民87;李珀,民89;張德銳等,民89),因此也日益受到重視。然而,對教師的教學工作進行評鑑工作,理論上可行,卻與目前頗受重視的教學自主權的主張有所牴觸;而且在評鑑時需進入到對教師來說極為敏感且隱私的班級中,因之而造成的不適甚至反感,幾乎是可確定的,因此會否像某些先前的教育改革措施一般,初期風起雲湧,聲勢浩大;一段時間後雷大雨小,漸趨消沈;最後煙消雲散,了無蹤跡。顯有加以探究的必要。
貳.教學視導的定義
首先要指出的是:因為「評鑑」一詞似帶有評斷優缺的意思在,易引發受評者的負面感受,因此國內學者大多以較為中性的「視導」(呂木琳,民87;李珀,民89;),甚至「輔導」(張德銳,民89)稱之。因其所指涉的意義相同,因此本文亦沿用國內通用且較中性的「教學視導」。
教學視導如此重要,那麼什麼是教學視導呢?茲先列出若干代表性的定義,再作歸納:
Harris(1985):「教學視導是校內教育人員充分運用各種資源,致力於維持或改變學校的運作方式,藉以直接影響、改善教師的教學歷程,進而增進學生的學習效果。」(p.10)
Glatthorn(1984):「教學視導是一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歷程,在這歷程中,視導人員提供教師教室中師生互動的觀察回饋,並協助教師充分運用所觀察的回饋,提升教學效率。」 (p.1)
Beach & Reinhartz(1989):「與教師一同工作,以改進教室教學的過程。」 (p.8)
呂木琳(民87):「教學視導是視導人員與教師一起工作,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增進教學效果的一種活動。」(13頁)
張德銳等(民89):「教學視導是視導者針對教師教學行為表現,由教室教學觀察蒐集教師教學資料,藉以幫助教師釐清目標,協助、指導教師改進教學。」(15頁)
李珀(民89):「教學視導是視導員對教學所做的觀察、分析、輔導與改進的歷程,藉以提升教學的效果。」(6頁)
綜合上述學者的看法,可看出教學視導主要是在蒐集班級教學的相關資料,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的歷程,因此可將之定義如下:「教學視導係視導人員藉由視察與輔導來協助教師改進其教學,進而增進學習成果的歷程。」.此一定義包括下列要點:
一.教學視導是一種協助:主要在為被視導者提供服務,協助其改進教學。目前的說法是其目的不在考核良劣,據以獎懲等;但筆者認為不適任教師影響太大,因此協助轉行或離職應亦是教學視導的目標之一。
二.教學視導包括視察和輔導兩個層面:視察係根據既定的標準或做法,對教學狀況進行精密的觀察,以明瞭其教學實況;輔導則是根據視察的結果加以詳密的診斷,以協助其改進教學。
三.教學視導的重心在改進教學行為:沒有改進就不必視導,既要視導就應對現況有所改善。
四.教學視導的最終目的在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果:有學生才有學校,才有教師,才有教學。換句話說,之所以要改進教學行為,目的在使受教者受益,在增進其學習成果。
五.教學視導是一種歷程:教學視導從觀察前的協商開始,到教室觀察,到觀察後的檢討及改進,是一個重複循環的過程。
參.教學視導的假設和目的
教學是一種可以觀察的行為,既然可觀察,因此應該有一定的規準可加以檢視並提供發展(丁亞雯,民87)。因此美國德州教學視導系統有下列的假設:
一.教學是一種有目標的行為,旨在利用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成長,在此系統下並非只有單一教學模式可以使用。
二.不論教師是初任教師或有經驗的教師,其教學行為都可以用相同的教室觀察的方式來加以視導。
三.資深且優良教師所必備的教學技能與初任教師是沒有差異的。
四.不論專業程度如何、教學經驗多寡,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成長。
五.依據學習目標與課程設計的不同,適當的教學行為有可能是不同的。
六.不同的視導員利用多元角度觀察,將會獲得更精確的視導結果。(Veir, 1990)
基本上,上述的假設是且應可成立的,因為教學本身是外顯的行為,因此確實是可以觀察的,其良劣是可透過觀察來得知,且是與年資、學歷等無關的。也因可觀察,因之可將之具體描述下來,並加以討論、協商,使更趨精良的。
那麼教學視導的目的何在呢?依據學者的說法,大抵包括:
一.破除教師孤立、
二.強化教學專業、
三.激勵工作士氣、
四.診斷教學問題、
五.評量教師績效、
六.協助教師成長(Asheson & Gall, 1992; Veir, 1990; 張德銳等,民89)。
肆.教學視導的步驟
既然教學是可觀察的,透過教學視導則可強化教學專業,協助教師成長,那麼究應如何進行呢?學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
張德銳等人(民89)認為應有四階段十步驟:
階段一:綜合診斷調查
1.教師完成工具一「教學行為自我檢視表」
2.輔導者使用「教學行為綜合觀察表」來進行教室觀察。
3.教師及輔導者開會研商,填寫「教學行為回饋分析表」
階段二:重點診斷分析
4.教師完成選定分析教學行為的「教師自我報告表」
5.輔導者完成所選定教學行為的「教室觀察報告表」
6.學生完成所選定教學行為的「輔助性學生報告表」
7.開會共同依上述四-六的資料,完成「資料分析表」
階段三:專業成長計畫
8.教師和輔導者開會完成「專業成長計畫」
階段四:改進之努力
9.實施成長計畫
10.檢討執行成果 (109頁)
李珀(民89)則認為應有三階段十步驟
一.準備階段
(一)完成視導教師的遴聘
(二)視導教師在職訓練
(三)召開教學視導之說明會
二.教室觀察階段
(四)教師完成自我評鑑
(五)前視導會議
(六)由視導教師進行教室觀察
(七)視導資料分析
(八)準備成長計畫
三.成長階段
(九)實施成長(改進)的實際作為
(十)召開後視導會議,以瞭解在計畫實施過程中的得失與問題。(119頁)
呂木琳(民87)認為其步驟有六:
(一)與教師建立良好的關係
(二)觀察前會議
(三)教室觀察
(四)分析和策略
(五)視導會議
(六)會議後分析(129頁)
綜合歸納起來,整個教學視導的步驟約含:視導前的準備工作和會議(含教師自評)、教室觀察、以及觀察後的後續作業,只是其中作業詳略有異而已。換言之,在進行教學視導時,其步驟是相當講究且繁複的,耗時費力的狀況,應可概推。
伍.教學視導的規準
就因教學視導包括視察和輔導兩個層面,而視察應依據一定的規準,因此國內學者(呂木琳,民87;李珀,民89;張德銳等,民89)乃花費許多的時間和精力,譯介或制訂能用於教學視導的規準,例如:
李珀(民89)的規準分為四個領域九項標準,每項規準還包括若干具體行為指標,共計45個教學行為指標,其領域和標準分別是:
一.教學策略:
(一)提供學生積極且成功的參與活動的機會、
(二)給進步的學生正確的評價與回饋
二.教室經營與管理:
(三)教學常規與教學流程、
(四)延長教學及學習的時間、
(五)管理學生行為
三.呈現主題:
(六)教師認知、情意及心理知能;
(七)運用有效的溝通技巧、
四.學習環境:
(八)運用技巧去激勵學生學習
(九)保持有益學習的環境(96-98頁)
張德銳等(民89)的輔導規準則分為五個領域十七個標準,每個標準下再包括若干具體行為,共計有50個教學行為指標,其領域和標準分別為:
一..教學清晰
(一)掌握所授教材的概念
(二)清楚導概念及技能,提供完整的知識架構
二.活潑多樣
(三)引起並維持學生學習動機
(四)運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及學習活動
(五)使用各種教學媒體
(六)善於各種發問技巧
三.有效溝通
(七)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
(八)適當地運用身體語言
(九)用心注意學生發表,促進師生互動
四.班級經營
(十)營造和諧愉快的班級氣氛
(十一)妥善佈置教學情境
(十二)建立良好的教室常規和程序
(十三)有效運用管教方法
五.掌握目標
(十四)充分地完成教學準備
(十五)有效掌握教學時間
(十六)評量學生表現並提供回饋與指導
(十七)達成預期學習效果(101-103頁)
從國內兩位倡導學者(李珀,民89;張德銳等,民89)所訂定的規準中可以發現,其領域和指標是不太一樣的;再者,行為指標如此眾多,使用上有無問題?又會否執行過程冗長、繁複,以致令人生厭等,都是值得考量的因素。但筆者以為其最大的問題可能在:教學是連續且有意義的活動,將之拆解成如此無意義且片段的分析單位,是否合適?顯有討論的空間。
筆者在教學觀察一章中曾提及,筆者的觀察方法與上述學者的做法不同,筆者之所以不認同將教學畫分成許多不同的規準(何況這些規準還因人而異),乃因教學的實況是:一個活動接著一個活動,連續不斷的從上課鈴響,一直進行到下課鈴響。同樣的教學用不同的規準來評鑑,結果就不相同,那究竟那個才對呢?對教學者來說他要符應的到底是誰的規準呢?再者,將連續的教學畫分成一個個的項目,如何呈現原貌?三者,規準項目的勾選其實是相當武斷,且主觀的,因此對教學的成長,筆者認為沒有什麼幫助。[筆者以為如若用在教學成長這種形成性的視導上,勾選式的評鑑工具,幫助不大;但如若是總結性的評鑑,為處置教學不力之類的不適任,則有討論空間。]筆者所採用的是偏質性的厚實分析,先將教學以「活動」為單位加以拆解,然後如實描述該活動名稱,以及進行方式,再針對著事實提出個人的看法,可能的話再針對看法進行分享及對話,教學實況的靜態呈現(將動態的教學轉化成靜態的文字)便成了溝通的工具。且以筆者的親身嘗試來看看如是做法,是否可成為教師成長的媒介或工具,並論述教學視導的可能問題。
第二節 實務部份
壹.教學視導的親身經歷
民國九十五年十一月底,有天,打開電子信箱,突發現一封月前在某學術會場上碰過面,有數面之緣的國小校長之信函,內中邀請筆者前往該校協助教學視導,並提及還有一筆經費尚未消化完畢。筆者回函請教是否為了消化經費,如果是的話,最好另找他人。校長再回函說明視導的用意不在消化預算,而是該校有位代課老師(具正式教師資格),在教學及班級經營上有些狀況,確實需人協助。筆者答應後,校長隨即將與筆者聯繫的任務轉交給該校教導主任(底下以林主任稱之),筆者請林主任轉請接受視導者事先提供教學計畫表,並希望能在參觀前與他們會談幾分鐘。林主任都答應了,並提及當天接受視導者為兩人,視導後希望筆者能和他們各詳談一節課,因此會給予四個小時的鐘點費。筆者告以鐘點費多少無妨,但希望參觀後的會談能夠延後一點,因為筆者會用自己的觀察方法來記錄,但需要時間來沈澱並分析觀察見聞。林主任不置可否。筆者亦在事前寄了乙份資料〔案:即前面的「怎樣教一節課」那一章的內容。〕供受視導者(及該校其他老師)做為參考。
該校位於山中,從市區出發,車行約需一小時。教室不大,大約僅能容納十二位學生,班級兩兩相鄰,中無隔間,聲息相聞。因為少子化的關係,該縣教師採總額管制方式,遇缺不補,該校教師多為代課,但具有正式老師資格。
上山前兩天接林主任信函,附件為兩名老師的教學計畫。信中提及接受視導老師擬再增加一名,另一名老師的教學計畫當天再給。筆者雖覺奇怪且不妥,但也僅能勉強接受。信中亦提及當天時程和順序,從第二大節開始,連續三節,直到中午,並希望筆者中午留下用餐,用餐畢再與三位老師座談。筆者前函所提需要時間沈澱的說詞似未被注意到,而且筆者當天另有要事也無法留下,因此回函告以會儘速提出觀察記錄,再安排時間與三位老師座談。林主任還是不置可否。筆者原先請求准許錄影或錄音,但林主任的回函表示老師們不同意,因此只好取消。
筆者當日約八時許上山,山中頗有涼意,且陸續起霧,霧中的校園更美,宛若仙境。到達時約九點,繞了一下校園,呼吸幾口仙氣,然後進入校內。無人招呼。即令碰到有人,欲有所請教,也是來去匆匆,冷眼相看。好不容易有人出面招呼,開口即問:「是否前來視導者。」答曰:「是,請多多指教。」後,彼請筆者稍候,隨即匆匆離開說要去拿收據,要筆者簽收。原來該師兼出納,主任有交待,要他負責此事,他怕待會自己要上課,沒時間,所以要筆者先簽收。他到辦公室拿收據時,內中有人交給他一份計畫,說是主任交待要拿給筆者的,原來是臨時增加的最後一份教學計畫,該師順便帶過來的還有參觀記錄表,是張德銳所編擬者,筆者告以不必,筆者希望採用自己目前在試用者,以詳確描述教學實況做為對談的媒介,她沒什麼反應,因為那是別人叫她順便帶過來的。
校長、主任等與筆者接洽者都不見人影,又不見有人招呼,筆者只好請教路過的學生,要參觀的班級在那兒。學生朝某個方向一指,就走了。筆者找到該班,老師(下稱宋老師)正在測試待會上課要用到的電腦、螢幕等,原先規劃的教學前會議,因為宋老師看來很忙,冷著臉,視若無睹,也不搭理,因此筆者也只好打消念頭,轉為觀察四周環境,順便再細閱一次宋老師的教學計畫。
宋老師給的教學計畫只有兩頁,其中一頁是兩個活動,另一頁是影印的五張卡片,事後才知是他上課要用的材料。筆者且將其上課狀況以三個欄位來加以介紹,第一欄是原先計畫,也就是宋老師在教學計畫中所設計的活動;第二欄是實際教學,描述宋老師實際教學時筆者所觀察到的活動。這兒有必要再介紹一下筆者的記錄方法,因為老師的教學不願意被錄音或錄影,因此筆者採用的描述方式係依時間順序,將所見聞的教學活動以條列的方式,儘量詳實的描述在宋老師的教學計畫表的空白處,不足者再補記在筆者準備的白報紙上。事後再將上述資料轉錄到實際教學欄位中;第三欄為「意見和看法」,是筆者針對實際教學活動的意見和看法。此部分的觀察紀錄,與筆者在觀察方法章所採用的格式相同,換言之,此次視導正好將筆者的想法試用於現職老師的實際教學中,正好測試其可行性及成效。
一.教學前的觀察見聞
在正式教學前,筆者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下課期間,老師已經做好準備,因為該節所上的內容要用電腦投影,所以老師已確認過電腦狀況及所欲呈現的內容,足見其用心。
該班人數十一人,分坐成兩排,每排兩名學生,共三列,最左邊最後面的座位是空的。電腦放在兩排之中,螢幕是直接拉上來即可使用者。
班級人數雖不多,但因空間不大,因此,加上四周的東西看來擁擠,而且動線亦有問題(因為空間不大,所以電腦一放中間即不能通行,後面通道置放一椅,上置物品,因此也很難通行)。該班與隔壁班幾乎是聲息相聞,因為教室沒隔間,所以上課時相互干擾的情形相當嚴重。
黑板左上角是學生的姓名條和圖畫紙做的格子,做為獎懲之用.
該校的學生書桌與平地學校有些許不同,抽屜空間較大(後聽其前校長提及是他自己改良後要求者),可以置放的東西較多;但學生書包,衣服一樣得置放在椅子上,使得學童的座位因而縮減了一半左右。
宋老師本人約三十歲來歲,溫文儒雅貌。筆者到訪後沒看過筆者一眼,筆者感覺其充滿了防衛心態。事實上筆者可以瞭解,學校特別邀請外人來參觀其教學,原因不言可喻,對有專業身份者來說都是一大侮辱,不是嗎?筆者因而有些許悔不當初之感。
該校不允許筆者錄音或錄影,雖然筆者再三保證如此做法較能精確掌握教學原貌,更易指認優缺所在,且錄音或錄影帶可在教學後立即交由原老師保管,因此應該沒有外傳的顧慮,仍不獲同意。因此筆者僅能將見聞紀錄在教學計畫表上,事後再盡可能復原教學原貌。失真,多少會,但已盡可能客觀詳盡。
二.觀察實況及檢討
底下筆者將所見聞到的教學實況以三欄的方式呈現,因為不准錄音或錄影,因此在紀錄實際教學部份,筆者係依時間先後,儘量詳實的將所見聞的活動描述下來,必要時甚至將印象較深刻的老師用語或活動以逐字稿的方式呈現;意見和看法欄則係筆者對實際教學活動的看法。在此筆者呈現整節的教學,目的在請讀者鑑定如此做法能否呈現原貌,能否做為相互溝通交流的工具。
原先計畫 |
實際教學 |
意見和看法 |
活動一:卡片欣賞 (15分鐘)
l 好的卡片可以讓人回憶美好的人.事.物,或介紹新的事物,可以當成旅遊日記,更可以連繫彼此的友誼 l 請學生說出卡片的內容 l 請學生舉出卡片使用的場合 l 請學生說出對卡片的連想
|
1.9:35上課鈴響,該班學生已陸續就座。
2.上課時,老師已站講台前面,要學生把國語課本拿出來,吃的喝的收起來。
3.進行上課儀式,班長喊起立、敬禮、坐下,老師在此時並未介入.
4.老師請學生拿出國語課本翻開十三課,並提及課文已講過,接著問學生作者收了三張什麼,學生答:「卡片。」老師說:「對,那你們想不想學做卡片?想不想寄出去?」學生說:「要蓋印章才能寄出去。」老師回應此問題,並解釋印章是什麼…
5.老師問學生:「卡片好不好?好的卡片是什麼?」(螢幕上出現原計畫中所寫「好的卡片…等字樣;但沒有問題部分)。學生回答,老師回應學生的答案
6.呈現第一張卡片:老師問:內容是什麼?裡面的人在做什麼?」學生提及裡面蓋的日期73.2.15,老師說那是很久遠了,並問有沒有人那時已出生的?
7.學生一回答老師就將姓名條朝上爬一格.
8.他們在點鞭炮,心情怎樣?這張卡片讓人想到什麼,這張卡片代表什麼樣的心情?
9.第二張是舞龍舞獅迎新春。老師問:「看到該卡片,想到了什麼?」然後竟然說這張的意思和上張很接近,所以我們帶過去好了.就這樣結束。
10.老師放映第三張,提及是德國畫家的作品,問學生收到這張卡片會覺得怎樣?學生提及猫的笑容感覺奇特詭異。老師那是疏離還是親近,想到好的就看出它好的一面,壞的就會覺得很奇怪等等。
11.老師問學生想到什麼?學生提到猪是不是要自殺?老師提及報上有人自殺,人不該自殺,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等,接著強調背景是夏天,夏天天氣怎樣,熱,你想什麼,對,游泳.然後不了了之…
12.底下的幾張卡片都帶過去,呈現一下,就跳過去. |
l 別班同學並未因上課鈴響而準時就座,聲音吵雜,因此本班的上課頗受影響。
l 此舉表示平常的常規要求相當寬鬆。上課一段時間後,鈴響可或應做什麼學生應能自動執行。不需老師再度提醒。此處提醒表示寬鬆或執行不力? l 換言之,宋老師是隨著班長的口令在動作。良師大概都會利用此時機收回權力。
l 事實上老師並未用到課文內容,此處拿課本翻課文都是不必要的動作。此處應該算複習舊經驗以引發學生做卡片的興趣。
l 可是從這兒開始就可發現老師會被學生拉著走,意思是他會因學生的回答而脫離原來設計的軌道。
l 老師會重複學生的答案,會被學生拉著走。被學生拉著走的意思是會脫離原先設定的主題,隨著學生的問題或答案而轉到別的主題。柯寧也發現這是某些老師的通病。
l 該圖片是過年的景象,前門新貼門聯,門前小朋友在嘻戲,圖前一名小朋友一手遮耳朵,一手伸長著拿香在點鞭炮,數名兒童邊掩耳朵,邊看著…此處又可看到老師被學生拉著走的狀況。
l 感覺題目是很隨機,並沒有系統的深思過,在課前最少應考慮到:為何用此張卡片?如何讓它發揮效果?而且所有卡片都應是同樣的題目,以便引導學生觀察的方法,但該師並未做到.題目問完,學生答後,也沒有一個歸納的動作,因此不很清楚該卡片的功用.
l 筆者看了真的不敢相信,準備了許久的卡片,竟然會用一句話帶過去,真的是…
l 第三章是聖誕卡,內容除一棵大的聖誔樹外,旁邊還有一隻笑容誇張的猫。老實說,筆者一直不清楚宋老師選卡的標準是什麼?為什麼要使用這些卡片?更不清楚的是他與學生的互動。
l 底下是一隻猪在優美的湖邊凌空正要跳下水的風景卡片。
l 這表示什麼,費心蒐集的資料在教學的過程中,自己認為不重要,所以不必重視,推估出去蒐集的或者是不重要的東西,或者是很重要,可是愈教愈沒把握,不管何者,均顯示老師的信心待建立.
l 這部份宋老師約花了十四分鐘的時間,約與計畫中的時間相仿,可是在提問時,並非依照上述設計時設想的題目,換言之,其計畫是計畫,其教學則自成一套。
l 結果可預見的是:即使教完也不知道自己教了什麼,遑論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這樣做了,其實設計的題目可再構思。但如若該節能依上述題目進行,整個卡片的欣賞會更有條理,學生也會學的更有系統。
|
活動二:來自朋友的祝福(25分鐘) 製作給好朋友的卡片.(15分鐘) 在信封正面請寫下:正確的信封格式(10分鐘)
|
09:49開始進行第二個活動。 1.老師請學生把卡片拿出來(老師課前已分給學生明信片大小的卡片,此時請同學拿出來)然後說:「給各位十分鐘完成卡片,開始,你可以畫可以寫.」學生問用印章可以嗎?老師說:「都可以,你可以用各種方式去完成。」
2.老師將所看到的狀況都說出來,例如提到一名學生以往都不會寫完整的句字,今天寫的很好,並且請學生把它唸出來,學生說不要,老師就說我提到你是因為你真的寫得很好,不要讓同學聽聽看嗎等等。
3.老師忙著協助學生,甚至利用電腦及投影機,將學生問的“希望”打出來,給學生看。
4.學生一面做,老師一面說:「除了畫之外,也要寫祝福的話.」
5.有學生提到剛剛看的卡片中猫是在邪惡的笑,老師又解釋應該是快樂的笑,看你是什麼心境等等.
6.有同學忘記”聖”怎麼寫,老師要他查字典。
7.09:57老師看一名學生已完成,問他要不要上來講一下,後來又自言,「不,這是心裡的秘密,等一下再來.」
8.09:59,老師問:「畫好了沒有,好的舉手。」結果有兩個舉手。老師原本要請寫好的先出來講(唸卡片上寫的心聲),後來又突然打住,告訴還在畫的同學還有兩分鐘。
9.10:02老師請畫好的上台來唸,有名學生說他不敢,老師說:「你沒問題,你寫的很好,而且這是難得的經驗。」接著趨前去鼓勵學生…然後告訴還沒畫完的學生,你們先暫停,找時間再畫。結果學生還是繼續在畫,老師又變心:好,再給你們三十秒就暫停.
10.10:04老師:「來,筆放下.」學生:「老師再畫一下嗎.」師:「不要,停,你要尊重別人,這樣才會進步.」老師接著指責沒有停的同學,「某某,蓋起來,轉過來.」
11.請畫好的同學上台唸所寫的祝福詞,上台的同學各有各的唸法。唸完,突然又請學生把卡片轉過來,讓其他同學看看他所畫的。接著下一個.這名學生不太敢,「你要勇敢一點,來唸唸唸。」學生唸後,接著拍肩加以鼓勵.
12.一名學生在唸時,老師突然要他大聲一點,「唸大聲一點,大方一點.」一名學生走向前說:「老師我也好了.」本來畫好的有三名,現在增為六名。
13.唸完三名後,老師說「時間不夠,只能再一位。」後面兩名同學表示抗議,結果,第四名唸完後,老師要第五名繼續,其他同學問:「不是結束了嗎?」老師:「沒關係,前面的唸得很短。」結果後面兩個都唸完了.
14.後面兩個還在唸,老師已經在發信封了,然後,有名學生提到:「老師,他在動你的電腦.」老師制止
15.請學生拿筆,開始寫信封,老師將信封的格式等投影出來,然後簡單的告訴學生,什麼是什麼等,例如中間是收信人,右邊是收信人住址,及郵遞區號等,並未確定學生已經懂,而且會了,就要學生開始寫了。
16.結果是還沒畫好的,根本不知道老師已經在講信封了,其他畫好的(約一半的同學)則什麼都問,例如郵遞區號怎麼寫,收信人怎麼寫,我們不知道住址,學校的住址又是那兒?老師特別聯網將該校的住址放大顯示出來,結果是學生一直在問問題,老師則一個一個的解決問題。
17.一直到下課,學生有的還沒畫完,有的不會寫住址或不知道住址,老師答應他們會拿聯絡簿給他們抄,然後就這樣下課了。 |
l 此時桌上還有老師在剛上課時請同學拿出來的課本,而這本課本一直到下課都沒有用到。
l 學生有的有蠟筆,有的則沒有,由老師看狀況拿彩色筆或其他工具給學生。有一生想把蠟筆削尖,老師加以制止。
l 老師陸續的在協助學生,學生也一直有層出不窮的問題,有的問聖誕怎麼寫,老師寫給他看。老師看到一名學生所寫,提到阿媽的媽不是罵人的罵等等,老師一面說出他所看的,一面協助學生解決各式的問題;此時有名學生將腳放在投影機前晃阿晃的,可是老師並沒看到.
l 老師的做法其實是在干擾學生的進行,他要學生念出所寫,可是其他同學還未完成卡片,怎會有心去聽或看同學在做什麼?
l 老師應該在事前將所可能遭遇到的狀況都先考慮清楚,例如不會的字怎麼辦,沒工具怎麼辦,有問題怎麼辦等等,然後等學生完成就好了。
l 換句話說,老師很用心的想協助學生,可是並未顧及到此舉反而增加學生的困擾,因為學生不了解應該將心思放在那兒,無法專心於該完成的作業.
l 學生做卡片了,這和剛剛欣賞的卡片有何相關呢?
l 剛剛的學生不會寫“希望”兩字,老師電腦打出來給他看,此處卻要學生查字典…標準呢?
l 老師的行動有些是突如其來的,例如,指著某生的卡片說,祝福的話可以是健健康康,快快樂樂等等.然後看另名學生已完成,又要他看一下有沒有寫錯字,免得回家丟臉.
l 畫好的兩個同學就站在講台旁,沒事做。
l 如果老師要有一個分享的活動,可以在畫卡片前先說明,並且設定做卡片的時間,可是並沒有,分享活動是突如其來的,是突然加入的。
l 宋老師的狀況都相類似,因此筆者不知如何寫出意見或看法,因為問題不在某個節點,而是同一個問題然後一直持續,一直持續…這一個問題有辦法在你提醒後就改善嗎?筆者認為很難,如若在師培階段就做要求或許情況會好一點,但已經在代課了,別人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去盯著,希望你去改善這個問題;而代課老師必須教學備課等,也沒有那個時間和精力去注意自己的問題,並加以改善… l 老師並沒有教學生怎麼唸,唸完要做什麼,其他同學應該怎麼樣等.而且這個活動的用意在那裡也不清楚。 l 老師只注意唸的同學,其他同學的狀況則不在老師的關心之列,筆者發現沒畫完的同學多數繼續在畫,根本沒看前面,也沒在聽同學唸。
l 又是一個突如其來,真的不知道怎麼說才好…
l 如果大聲很重要,事前就規定嗎,唉.別人在唸,學生卻走向前,表示什麼,他沒在聽嗎,所以學生也了解老師不在意正進行的活動,才會有想到什麼做什麼的狀況,而老師沒制止,所以學生已習以為常了。
l 那你規定做什麼?你說只能再一位做什麼?想清楚再說嗎,自打嘴巴的結果是失去威信,老師沒威信,學生怎會敬愛你呢
l 最少要等所有同學都注意了再說,才不會說明後還得因學生注意聽而一直重複。又信封的寫法較為制式,因此應該是信封教完再來做卡片,因為卡片的時間較難控制。
l 教完一項,等學生做完,檢查後,再接著進行下一項,否則就得面對層出不窮的問題,因為每一項都會有學生問,一名學生問完後,可能另一名學生問的還是同樣的問題。
l 此部分的活動花了約25分鐘,但並未全部完成,而且學生除了完成老師規定的作業外,到底學了什麼,其實是不確定的。
l 筆者認為宋老師最大的問題在教學的概念上,應該是在師資培育過程出現了問題,使得宋老師完全沒有教學的概念。教學是一個又一個活動,在活動進行時,要先說明清楚,然後評估學生是否已經了解,接著示範或演示,然後學生練習或實做,老師協助或提醒,最後予以回饋。又一節的教學一般分成準備、發展、綜合,活動不需多,但要做得紮實,可惜從宋老師的教學中,看不出上面這些流程來。所以是教學的概念有問題。 |
三.整體意見:
(一)宋老師的準備工夫下得很深,足見其用心.
(二)宋老師對待孩子的方式溫柔且人性,學生不怕他,也願接觸。
(三)從提供的教案,可見出宋老師似乎還不了解教案的寫法,從而也無由累積教學的經驗和知能。換言之,教案是教學前構思如何進行教學,教學則是將教案中所構思的活動細膩精緻的執行出來,以達成教學目標。宋老師的教案只有兩個活動,整個教案應有的格式,教學活動應有的流程等都付之厥如。教案與教學完全配合不起來。這表示其教案不常寫,可能係因寫了也沒用,因此其經驗無法累積,教學成了即興的做法,是隨興的產物,加上自己忙著教學,忙著管理,也沒有時間檢討自己的教學,所以才會教了兩個多月還是這樣的狀況。
(四)建議宋老師參考筆者上次提供的學生參觀紀錄(筆者曾提供參觀紀錄供該校參考),想一下,為什麼筆者要求學生一個活動、一個活動的描述清楚,然後再加註自己的意見。
(五)宋老師也可參考一下筆者所所做的觀察紀錄,因為教學原本就是一個一個活動的組合,了解這點後,在撰寫教案時,就可較為確定的將所要進行的活動名稱及其流程構思並組織起來,教起來也會較有順序,也會較有信心。
(六)整個流程請參考筆者提供的微型教學應注意處。
(七)有了教學是活動的串組這個概念後,在設計後,我們就可以構思如何讓每個活動都做得很精緻得體.宋老師教學時的較大問題是:前面的說明不夠清楚,因此學生活動後,老師更忙,忙著說明,忙著協助,忙著解決學生層出不窮的問題,結果老師很忙,可是學生卻學不到什麼東西.較好的做法是想清楚這個活動你要學生達成什麼目標,學生可能會有的問題或需求,事前準備好,然後一次解決,例如,要學生做卡片,好,你先說明裡面應該有什麼,怎麼做,需要的器材放在那兒,不會寫的字,字典在那兒等等,然後確定學生了解,並設定時限後,老師就可以在旁邊觀察或提醒了.學生有問題,請其設法自行解決,因為那就是一種學習.所以其流程為:說明->評估->發器材->練習->回饋。
(八)學生注意力沒集中就沒有學習,因此,每個活動都必須嚴格要求學生注意,並且在做前要確定整個流程,例如在學生發表作品時,事先應想清楚為什麼要有這個活動,要完成什麼,要如何進行,發表者應該怎樣,其他同學應該怎樣,然後嚴格的執行,請看看筆者所描述的該部份的狀況,想想看怎麼做會更好,然後再看看筆者的建議或許更能了解.
(九)宋老師似乎急於給學生很多的東西,因此卻適得其反,以該節為例,筆者認為做卡片和寫信封即已超量,結果只能淺嘗即止,反而沒有辦法深入的做好每個活動,例如做卡片本身,一節能否完成即有討論空間,然而因為要完成超量的活動,結果反而不能深入,學生只能勉強完成要求,這樣做是否有學習的效果值得檢討.
(十)想寫信封,以該節為例,介紹中式信封寫法即可,可是宋老師蒐集的連西式信封也有,結果反而讓學生無法聚焦。又介紹時,即應一面講解,一面評估,例如信封中間應該寫什麼,講了後,要問,如果你要寫信給媽媽,那麼這兒應該寫什麼?叫幾個同學起來問一下,確定了解,再進行下個項目,這樣說明後,因為已經評估過,所以學生開始進行後,就不會再一直問了。
(十一)另外就是學生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應該事先想到,然後說明時提供可能的解決方式,讓學生去設法解決,而不是老師像打火一樣,忙得不可開交,結果學生反而沒有學得重要的設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是像工具般,將老師所提供的材料,寫在該寫的地方而已.
(十二)宋老師的活動因為事先沒有想清楚,因此有時會突如其來,讓學生無所適從,例如做卡片後的後來發表,請問學生還沒有做好,你要他去聽或欣賞別人的作品,可能性當然不大,因此這樣的動作應該要儘量避免。
(十三)建議在教學前要構思或者學著去構思,整節課我到底要如何進行,然後把活動名稱及流程試著寫下來,儘量依此流程去進行教學,然後事後回想看看:那個地方有問題?為何有此問題?要如何改善?有了這樣的動作,爾後教學自然就愈來愈來與計畫相符,也愈來愈清楚教學的流程和進行的方式,進步就在其中了。
四.後續發展
觀察完該校三位老師的教學後,因為筆者中午另有要事,觀察完已經十二點,隨即匆促下山。該校一樣無人搭理。
處理完事情後,因當天下午沒課,因此隨即用電腦進行紀錄的整理,並加註筆者的意見,為儘速完成觀察紀錄,筆者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三點多,因為總共有三名老師。另兩名老師的觀察紀錄類似上述宋老師的。參觀時間雖然只有三節(以個人經驗來說,一天參觀兩節課其實就已有些超量了),然而整理的時間卻花了十幾個小時。這還是在筆者相當熟悉作業流程的情形下〔每學期參觀實小教學觀摩時,筆者都會進行類似的紀錄,以便指導或補正學生的作業,學生看到筆者的紀錄比他們完整,比他們多,因此連抱怨都不敢〕。
完成後,筆者不知道要如何處理這些資料。筆者的考慮是:有的老師可能會認為這種資料涉及隱私權;有的學校則認為這與老師的輔導資料有關,因此筆者只好再請教林主任,林主任回函三人的資料都傳給他即可。筆者隨即將資料寄送給他,並附函表示,請告知面談對話的時間,筆者樂於抽空前往;林主任回函對筆者紀錄之詳實表示訝異及感謝,但未提及面談之事,後即未再連繫。事實上,該校如何處理該項資料,當事者接到關於自己教學的紀錄和意見時的反應,都是筆者很感興趣者,可惜已經無法得知了。事實上,即令安排了面談時間,能夠對被視導的教學改善有什麼樣的幫助,都還在未知之數。
貳.討論
筆者將整個的視導經過,以及視導的結果,盡可能如實的描述如上。現在我們可以回過頭來檢討一下整個流程和結果的優劣得失了。筆者的問題主要係針對視導的目的,視導的人員,視導的工具,視導的流程,以及視導的結果。
一.視導目的:
當我們大張旗鼓的在推動一項改革時,首先要問的當然是要達成什麼目的了。筆者以為視導目的有二,其一是判定良劣,準備後續處理;另一是指出缺失,準備協助成長。換言之,視導目的之一應是在確認及處理不適任老師(這兒的不適任指的是教學不力者,不涉及其他)。不適任老師問題很大,但處理棘手,只是即令棘手還是得處理。幾乎每所學校都有不適任老師,而且舉校皆知該不適任老師;筆者與老師的言談中,有的老師會視學校對不適任老師的態度來決定是否配合學校。筆者帶學生到國小試教時,每次都有學生提到秩序完全失控的班級;別班老師如知某生試教該班,即會帶著看笑話的態度告知學生挑戰將會很大等等。訪視實習學校時,校長也多會提及類似困境,校內有不適任者,不知如何處理。綜合他們的說法,不適任老師帶來的困擾包括:1.影響學童未來(單單此點就必須嚴肅以對):學生讓這種老師教到,行為舉止,學習成效等都會受到不良影響;而且此種不良的影響不會止於一屆,而是在職期間都會對其所任教的學童帶來負面影響;2.影響同儕士氣:學校不知如何安排其課務,因為都會有家長反彈;接其班者都會不勝負荷,因為費盡心力,都很難導正其學生;也會造成不公,其餘同事看到不適任老師都可久安其位,心裡自難平衡,難免有怨言,且對行政之無能,很難釋懷,士氣自然大受影響。3.影響專業形象:不管其他老師多麼認真負責,只要有人提及此類老師,什麼專業都將大打折扣,因為任免權限就在學校身上,就在同儕身上,為什麼你們不處理…。因此筆者以為教學視導的目的之一,應該是在根據一個專業的最低標準,以斷然處理不適任者。如若透過教學視導,卻仍然磋跎因循的坐視不適任老師的存在,對不起,再怎麼義正詞嚴,再怎麼理想高超,都是廢話,因為無法令人信服。再者,能夠處理不適任,那麼想要達成教學視導的另一個目的-協助教師成長,也將相對容易,因為老師會認真以待。
二.視導人員:
視導人員是校內人員較佳?或者校外人員較佳呢?筆者以為各有優缺。近年來,政府推展的所謂學校本位的教學視導,係採取自願型態,多為校內同儕相互視導。但視導者與被視導者彼此是同事,每天都必須見面,見面三分情,何況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即令見聞重大缺失,也不必講得太直太真以致得罪人(何況國小老師不見得具備觀察及紀錄能力),對嗎?因此多已流於形式。但像此例邀請校外人士來參與呢?依筆者的經驗來看,同樣問題重重。首先,經費上就不勝負荷了〔參觀一節,然後析解的紀錄需五節,真要計較的話,學校根本負荷不了〕,何況校外人士來去匆匆。也許較具公正性、客觀性及專業性,然而,最後的執行改善,仍需由校內自行負責。
而且視導人員與視導目的息息相關,例如協助成長則同儕或校外,資深或資淺均無妨;但判定良劣則與教評會有關,需教評會人員,或者教評會授權人員才能參與。筆者參觀過多次多屆實習老師期末的教學演示,絕大多數學校的做法是請該節沒課的老師到場參加,筆者對此一直很有意見,因為參加者不對。此次的教學演示屬總結性評量,因此參加者應是具有評量資格者,而且評量的標準只有通過與否,或者成績高低,沒有什麼檢討不檢討的。如若學校真的關心實習者的成長,那麼應提前多辦演示,以利資深者或績優者指正實習老師的教學缺失,並協助其改進。
那宋老師此例呢?筆者不清楚其目的,因此無法置評。
三.視導工具
視導離不開實際的現場的觀察,觀察方法應配合視導目的,目前政府在推動教學視導時,所使用的工具多是偏量的,針對事先訂好的項目,勾選良劣或得分,兼或輔以重點行為之描述。筆者一直不認同這樣的做法,因為它脫離實況;因為它項目眾多不易聚焦;因為勾選時很難客觀判定得分;因為勾選結果因人而異。因此筆者偏愛的自創的觀察及描述方法,多年來應用自如,而且觀察教學的記錄,配合著課前觀察、整體省思,如果重來,能極為有效的協助生手成長;用於現職老師身上,亦因事實俱在,因之彼等或許受到衝擊,但也只能勉強接受。用於此次視導,結果已描述如前,讀者可自行判斷能否真實指出該師教學的問題,與目前常用工具相比,又是如何?
換言之,以表格或先訂項目來進行視導的做法,與筆者所用方式,何者較能具體明確的呈現所見聞的行為?何者較能讓教學者知曉自己教學實況?何者可做為視導者與教學者,或教學者與同儕的溝通工具?成為就事論事,針對著教學的實情進行討論,分享經驗的工具,讀者可自行判定。筆者以為工具不對,將無法如實呈現教學實況,底下的作業都不必進行了,因為沒用。另外筆者要提醒的是:如若無法承受事實的衝擊,那你還是使用勾選式的吧!
四.視導過程
學者認為視導的過程包括三個階段,觀察前會議,觀察,觀察後檢討改善。筆者經驗,困難點在前、後階段。觀察前會議時,參加者是誰?過程如何?時間上何時較佳?被觀察者不願配合時又應如何處理?也就是說,在推動改革時,絕不能止於嘴巴說說,而是必須設身處地的替執行者考慮到所有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或困難是什麼?如何處理較佳?處理結果還應予以評估,蒐集良好處理方式加以彙整,以做為後來者的參考。此次經驗,筆者即不清楚被觀察者不配合,究應如何處理?但,明知目的在處理不適任者,卻還一廂情願的希望該員強顏歡笑,欣然接受,又有點不近人情,因此筆者以為透過別的方式來達到相同的目標,應是值得考慮的做法(筆者在教學專業成長章中已提出建議做法)。
又目前的視導方式,多採視導結束立即進行檢討,筆者以為如此做法難以發揮效果。筆者參加過百場左右實習老師的教學演示,大多是結束後立即召開檢討會,結果連說詞都差不多,先提幾項優點,對教學者的準備工夫及教學功力表示佩服;再輕描淡寫的提及幾項缺失,並稱如能注意及之,對學習成效的提升應該有所助益云云。教學者唯唯之餘,能聽進多少其實筆者是極為懷疑的。在過程中,很少建議者是先提實況,再做建議的,多半是直接提出意見。但沒有描述實況,則所言僅能算是個人看法;再者,即使已經描述現況,教學者能回憶起多少,仍令人不敢放心。因為有外人參觀教學時,壓力甚巨,能將平常很少撰寫的教學計畫,按表操課,如期完成已屬不易,教學時所說及所做可能都已經不復記憶,除非提供意見者特別提及觀察到的言行做為。再者,此種檢討大多不具平等討論的性質,有上對下的指導批判的意味,教學者只能任人指說,很少能提出不同看法;加上時間有限也無法申復或討論,實際上也不必要申復,因為大半是無關痛癢或者淺嘗輒止的看法或意見,形式上需此過程,不是真要針對教學進行觀念的溝通或經驗的分享。換言之,這只是大家行禮如儀的一個儀式而已。這也是為什麼視導制度已經推行好幾年了,可是成效迄今不彰;教學實習制度也推行十幾年了,可是成效同樣不彰的主因。
依筆者的做法,現場資料還需回去整理一段時間,才能掌握事實,提出建言,並且還要當面解說才有把握被觀察者了解己意,也才能讓被觀察者有申訴或當面溝通的機會。
五.視導結果
視導結果的後續處理最最棘手,但不處理影響更大。該校慎重其事的邀請外人蒞校進行視導,原因或在全校皆知是因有位老師的教學出現問題了,結果出來了,卻不處理,如何令其他的老師信服學校?可是處理起來的問題也不小。視導有兩個可能,其一是不適任老師的處理,其二是協助成長。兩者都不容易。
首先是不適任老師的處理,人人皆知其困難度,因為聽聞到諸多的案例,結果都相類似,曠日廢時,學校必須長時間的投入人力和資源,以確定其行為,以輔導改善,最後才能決定處理方式。期間參與者人人筋疲力竭,好不容易有了決定;可是被視導者絕對不會善罷干休,申訴、抗爭、找人關說…,最後申訴委員會認為程序不符…,最後是人人心灰意冷,不想再惹事,任由不適任者繼續存留…別校有樣學樣…。視導?你要玩真的嗎?
那協助成長總該容易些了吧,錯,你可能不太了解老師的文化。老師這一職的特色是極為孤立,從小學到大學,班級的運作都相類似,都是一個老師和多名學生長時間的處在一間狹窄的空間裡,獨立自主的進行運作。老師之間的互動極少,因此,他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解決自己的問題,擬訂自己的運作方式,心血結晶沒有分享或獲得認同的機會;挫折痛苦也沒有分擔或尋求協助的可能。因為習慣了孤立,因為自認是專業人員,所以不容外人質疑,但也無法向外求援。外力的進入,即使是好意,也與其文化相左;何況是強迫的,是對其能力的懷疑,是對其專業的否定。
筆者且再舉兩例,或許可以間接佐證此狀況。實小的教學觀摩後,教學者強力希望筆者提供意見,筆者最後妥協,將觀察紀錄表送一份給他參考。為怕他受到太大衝擊,因此將優點說得具體、明確、又多;但不提缺失又無法協助其改進教學,變通之道是將之減少,並儘量用淡化且含糊的語氣,且提及只要怎麼做應能改善所見的微小缺失等等。結果電郵寄送後,過了一個多月才接到他的回函,函件中沒有一句提到紀錄,所提完全顧左右而言他,甚至提到師資培育機關對國小造成的困擾等等。另一次是一名實小新聘任沒多久的新人,原先自信滿滿〔要求研究處一定要有回饋,不幸的是只有筆者指導的學生紀錄最詳實,因此研究處找上我們,再三拜託一定要提供〕,但接到我們的紀錄後,據研究處後來表示,該師大受打擊,研究處間接告知她的回應是:我們只觀察一節,當然不準確…。
我們與實小沒有利害關係,對他們提供的教學觀摩機會,其實充滿了感激,之所以願意提供資料,完全是存著協助的念頭,而且也再三表示希望藉此機會相互切磋與討論,結果,結果卻完全出乎我們的預期。〔事實上,筆者自省如果是筆者自己,可能回應也會相類似吧〕。由此可見,教學視導成敗與否的關鍵之一可能是:能否讓被視導者信服和接受,如果不能,那筆者建議最好先按兵不動,因為一旦激發反彈,原先的良法美意,到頭來大概都和以往雷厲風行的教改措施一般,只能不了了之,甚至無疾而終。也可見,教學視導能夠揮效能的關鍵之一,是老師的心態,老師的心態則與推行的機制與目的息息相關。
再者,協助成長要能確定被視導者改善其教學行為:這一點是筆者最不看好的部分,但卻可能是視導最重要的目標。筆者因為職司教導學生學習教學的任務,有段期間非常困擾,明明已經說明得非常詳細,甚至已經再三示範並強調過的動作,為什麼學生上場後,卻完全變質,整個走樣。後來再三檢討,再三斟酌,才知道,講得再清楚,示範得再認真都沒用,學生沒有實際練習過,就是不會;即令會了,之後沒有再三練習使之自動化,還是會回復原狀,依然故我;而且在練習的過程中,情感非常脆弱,必須多方鼓勵,多予支持,然後他們才敢慢慢的踏出一步,這一步成功了,才敢再慢慢的踏出第二步…慢慢的建立信心,慢慢的熟悉技巧,慢慢的精熟做法。換句話說,要先確定他了解你的意思,但這樣還不夠,還要確定他真的會做而且做的是對的。這期間,你要陪在旁邊給予鼓勵和支援,前面兩者-確定他了解,確定他會做-還可以勉強做到,陪在旁邊,給予情感支持和技術協助所需花費的時間、精力、還有經費,對現職老師來說,幾乎是做不到的事兒。可是做不到,就沒辦法達到教學視導的終極目標-改進教學。
以筆者的經驗,觀察紀錄再詳盡都不如當面溝通說明來得精確,可是說得再精確,也比不上示範並確定被視導者確實會做;這都還勉強可以做到;可是之後用於實際教學,卻還需練習和鼓勵,問題是誰來追蹤協助?筆者認為目前在推展的教學視導,如若無法解決此問題,不如暫緩,因為不解決此問題,那麼教學視導再怎麼推也看不出太大成效,反易遭致強力的反彈或消極因應的狀況。
六.小結
以宋老師的狀況來說,筆者以為談什麼協助成長等只是自欺欺人的說詞,因為不可能有什麼成長的。原因呢?他對教學幾乎全無概念,需要改造的工程太過浩大了。在他還有課要上,還有學生要指導,還有作業要批閱,還有行政要處理,他那有時間去學習如何將一節課分成三個階段,如何學會每個階段要如何進行等。又,誰有時間去指導他,去鼓勵他,去協助他呢?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讓學生受到老師的負面影響,本來就不應該;何況這種影響還是持續的。如果教育的主體是學生的話,問題相對容易解決,決定相對容易做出,不是嗎?
這也是筆者不認同勾選式評量的主因,請問以宋老師的例子,在勾選後,(筆者相信在勾選時,可能大部分項目都是低分),你要如何協助他呢?要想協助他,較佳的方式應該是協助他先了解整節課的架構,然後再針對每一階段的活動,練習出較佳的表達方式或者教學行為。以此次視導後的協助來說,他最少必須針對自己較差的行為,做出修正或改善來。但你要他針對較差的行為,就必須指出他做了什麼,他怎麼做的,然後他才能知道這樣做是不對的或不好的,才能設法針對缺失加以改善或修正,如若只是含糊籠統的說,你的某項目有問題,例如張德銳(民89)的觀察表中有一項是“運用良好的語文技巧”,李珀(民89)的觀察表中有一項是“運用良好的溝通技巧”,使用二氏之一的觀察表後,觀察者指出這個項目有問題,希望教學者能加以改善,請問教學者要如何據以改善呢?因為他根本不知道他說了什麼,他又是怎麼說的,不是嗎?或許他非常有心的想要改善,可是你要他從何改起呢?
可是使用筆者的觀察紀錄,他做了什麼,他怎麼做的,清清楚楚,你甚至不必說什麼,他也知道自己何處有狀況,因此重心就可以放在集思廣益以尋求改善方法,甚至找時間練習新的說法和做法,以求更有效的進行教學上面了。再者,其他人看到紀錄後,也可以提供他的意見或做法,協助教學者改善,不是嗎?
筆者甚至認為,只要能夠要求老師們每學期提出自己兩節課的教學逐字稿,教學的良劣優缺即可如實呈現出來,甚至不必談什麼視導不視導,太差的,自己都會自行去謀求改善了。他們自己謀求改善,和外力介入下的改善,何者較易執行?何者較易獲得成效?不是很清楚嗎。
參.其他問題
除了上述視導相關問題外,從此一經驗中筆者連想到兩個議題,其一是從筆者的描述中可看出該國小與人的互動似乎有點不近人情,這是常態嗎?另一是筆者對師院廢校的看法。後者與師院沒有利用評鑑機制,讓自己處於不可或缺的地位有關,因此順便借此一談。
一.國小與人互動時似乎不太近人情,是常態嗎?
筆者因為指導實習生的關係,每年都必須到國小訪視實習老師,有時間的話還會參加實習老師在實習結束前所舉辦的教學觀摩會(其實不應該稱為觀摩,應是演示),以作為檢核實習成果的依據。雖然有點離題,但似可說一下筆者到國小的一些經驗和看法。筆者訪視過的國小超過兩百所,但經驗都不是很愉快,很少有和別的機關中(尤其是企業機構)接觸時,所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有跟國小接觸過者大概都有類似的經驗,電話打過去,叫你直接撥分機,接著報出分機號碼,有些還連報十幾個號碼;不知號碼,想請總機代轉時,往往要等很久,才有人回應,大多是很不客氣的問你找誰,接著告訴你某某人還在上課,請待會再打,然後就掛電話了,想留個話都有困難,而且讓人覺得接電話者好像很不耐煩。〔筆者的遭遇都如此,如果是家長,可以想像他們對學校的觀感如何了。〕
兩百多所學校只有兩所讓人印象深刻。告訴實習老師什麼時候到,實習老師說主任想和我通話,接通後,主任除表示歡迎外,並問道:「幾點鐘去接你比較好?」筆者大感訝異!其他的學校根本懶得問你怎麼來,有問的頂多就是:「需要去接你嗎?」「需要去接你嗎?」這句話,筆者的解讀是:最好可以不要。筆者最怕麻煩人家,因此大概都回說不必了,我自己會想辦法。可是「幾點鐘去接你比較好?」筆者的解讀是:我們非常歡迎你的到來,所以什麼時候去接你較為方便呢?那種受尊重的感覺迄今難忘。還有一所學校是筆者臨時決定訪視實習老師,校長不在,一到辦公室,主任得知身份後,立刻表達難得到訪非常歡迎之意,請筆者到校長室坐(大部分學校的狀況是校長不在時,他人大多不知道要怎麼招待筆者,該校此舉足見行政間的配合和信任;到過國小者大概都會有類似經驗,除校長室外,國小沒有別的地方可以招待客人,有的話也是極其侷促狹窄不適合招待人的地方;但校長不在時,大部分學校是隨便找個地方與你對話的),並馬上請在辦公室的老師去通知實習老師…,感覺就是你是受歡迎的。
實習訪視時,坐校長室與校長閒聊時,經常會碰到老師拿公文進來,他們很少向客人打招呼(你知道嗎,國小重視生活教育,所以多數學校的學生會向客人打招呼,可是教導學生向客人打招呼的老師,極少向人打招呼,而且很少是臉上帶著笑意的),大概都是告知校長公文放這兒之類,然後匆匆離去。感覺有點拘謹謙恭,很少是態度自然大方的,很少。
有次到國小演講,鄉內進修,因此教師大多出席了,校長也來了四個,中間有一茶點時間。休息用茶點時,有位校長提醒筆者注意一下老師的動態。原來茶點分放在兩條長桌上,筆者發現自己和四個校長在一桌,所有其他與會人員都擠在另一桌,那一桌的東西早就一掃而空,此桌茶點尚多,四個校長熱心的招呼老師們過來用茶點,你知道嗎?連一個過來的都沒有。連一個都沒有。
開始有現場實習後,國小對實習老師的欺壓,或者說是無理要求,幾乎是全省性的。這些免費勞工必須整理圖書館、打掃教具室、公文建檔…甚至連工友都比實習老師大,都可以指使實習老師。藉口都很好聽,其實是將自己應做的但不想做的都丟給實習老師去處理去負責。每年都必須請求實習老師體諒學校的為難,務必忍一時之氣…
老師們大多是認真敬業的,但幾乎每所學校都有一兩個教學不力的不適任老師。試教時,學生會碰到;訪視學校時,很多校長也都會提及對這類教學不力老師的無奈,處理棘手,後患難防。教改之後,將教師之任免、獎懲等完全交給號稱專業的學校老師。專業意味著一定的水準,不適任老師的負面影響很大,而處理的權限就在老師手中,可是沒人願意擔下這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老師一職,不懂禮數、過於謙卑、欺生、鄉愿怕事,我這樣說對嗎?有言過其實嗎?希望在職教師能告訴我截然不同的事證,因為我也不相信這會是老師的寫照。也希望我們的老師都是溫文有禮、落落大方,與人為善、專業盡責的。多年多校的訪視經驗,讓筆者想藉此提醒一下老師們,想想別人對他們的可能看法…
二.對師院廢校的看法
老師們也許會說:「你剛剛說了很多不適任老師的負面影響,但師院不正是不適任老師的源頭嗎?何以你責人嚴,律己寬呢?」師院的問題與視導評鑑有點關係,因此筆者也放在這兒談。
筆者是在民國七十七年回到已經改制一年的師院,一回去就發現原先培育國小師資的目標很難達成了,原因呢?這得從國小老師的任教責任說起,與其他層級的學校比較起來,國小老師近乎包班,導師任教的科目大概是國語、數學兩科;自然、社會二擇一;美術、音樂、體育三擇一或二。未改制前,學生很清楚自己的任教責任,學校也很清楚國小需要什麼,因此問題不大。改制後,所有學生歸系,專科和大學最大的不同在專科重術-技能;大學重學-知識。例如語文系,就以專精語文為目標。系的老師之聘任,重視的是學歷,高學歷的老師在大學裡希望的是學生能繼承衣缽。因此當時筆者即視開會為畏途,開會中一定是未改制前即已在職的老師強調培育師資之重要,高學歷的新人則不以之為然,雙方每每僵持不下,劍拔弩張之勢令人…加上各系都開了專門學分,修畢已經不易,因此要求此系學生選修別系學分,有其困難。換言之,此系學生大多只能修習該系學分,可是國小老師需任教科目必須跨越系所,舉例來說,語教系學生也要會教藝能,或社會、自然,可是那些都必須跨系。無法跨系的結果,學生的能力其實都是不足的,無法符合國小老師任課的要求的。
其實還有一種補救辦法,是將學生需具能力之培育放在學程中,透過評鑑來要求。然而,師院系所間壁壘分明,各系都怕自己吃虧;加上許多系不願自己的學生以國小老師為主要依歸;但最重要的是,上面無此要求或機制,所以呢?筆者帶學生出去試教時,熟識的校長每每半開玩笑的說:「你們現在的學生學歷是提高了,可是你們會的我們不要,我們要的你們不會…。」這種情形最少有五次之多,也就是說:此種想法已經形成基層的共識了,他們說的對嗎?當然對,其實一改制,師院培育國小教師的功能就已經很難達成了。
師資培育法頒布施行後,其實是有機會解決此一問題的。此時師資培育的過程改為修完教育學程後,需通過初檢、實習、複檢,然後才能取得教師資格。當時筆者以為會仿照德國做法,初檢由國家辦理,先檢核教育學程中的知識和理論,通過的比例有規定(類似現在的複檢必須通過國家檢定,通過與否是有篩選的),使得學生不得不努力,老師不得不認真;複檢時,兩個階段,測試項目以實習時所學的教學技能為主,第一階段為國語、數學中的一科;第二階段測試藝能科中的一科。測試人員是外聘的客觀人士,通過的比例有規定,通過者才能取得教師資格。如此做法,取得教師資格者,其教學能力或亦足以勝任國小教師所需任教的科目。而且,也可迫使師院生不得不設法符合這些檢核標準。
然而,我們的改革卻是半吊子,有其名無其實。師資培育法剛開始實施時,是有初檢,但其做法是:通過教育學程者即等同於初檢及格,直接取得實習資格,問題是教育學程的評核者也是教學者,他有沒有放水的可能呢?師院學生不及格率是所有大學中最低的,即可概見其可能性。或許你會想嚴格把關,但別人都沒有,結果,嚴格把關者所開的學分可能就有問題了。那怎麼辦呢?只能從俗啊!所以未來老師的教育知識如何,老實說,沒把握。
規定要有實習,但實習的內容含糊不清,實習生的權利義務同樣含糊不清,實習生多被當成免費勞工,因為學校缺少生力軍,也因為實習其實沒有那麼多的東西可學。最糟糕的是,實習成績是師院和實習學校各半,這一來,師院和實習學校相互掣肘,相互牽制,實習成效無法聞問矣。師院老師會想實習學校給他六十分(絕大多數都遠高於此,此處是舉例),實習學校長期指導觀察,他們都給他及格了,我們給他不及格,會不會讓實習學校臉上掛不住;實習學校想的剛好相反,他們大多認為:我們也是師院出身的,還是給師院一點面子吧,反正差的話,甄試應該不會上,就等別人來當壞人好了。結果呢?幾乎沒有所謂實習不及格者。筆者有時會想:如果規定實習者成績及格者只能有八成,情況會是如何呢?
再者,實習成績的一大項目是實習結束前的教學演示,這是總結性評量,因此參加者應該是具有評量資格者,可是我們的參加人員是師院指導老師、國小輔導老師,加上偶而露面的一兩個行政人員,絕大多數是沒課的老師以及所有的實習老師。師院指導老師、國小輔導老師原本就是實習老師的指導者,請問你要他們如何賞自己耳光,把自己的學生打不及格。又因為他們既是訓練者,但又是裁判,其他的人如要打分數,會不會因為要顧及他們的臉面,以致無法公正客觀?加上其餘參加者絕大部分是生手,唉,你怎麼說呢?
原來的規定是有複檢,但在運作之初,卻是實習及格即等同於複檢及格,即可取得教師資格。近幾年因為培育的師資過多,因此又重視起複檢來了,規定實習期滿,必須通過國家檢定(即複檢)才能取得教師資格。問題是國家檢定的科目是教育的相關知識,但是檢定前的現場實習重視的則是實做技能,於是它反倒成了干擾實習成效的元兇,因為沒通過複檢,實習再認真也沒用;因之,實習只求能通過,重點必須放在複檢。
師資多元化後,師資的培育分成了三種軌道,包括1.集師院數百位老師之力量所培育出來的師院生;2.僅有五個專任老師的大學的師資培育中心所培育出來的師資生;3.到師院進修一年教育學程的大學畢業生。令人難以致信的是:在素質上這三類師資竟然無法分出高下,無法看出師院生的素質明顯的優於其他兩類師資,〔如若依筆者前述的評鑑,這種現象是不可能發生的〕那請問要師院花那麼多的時間來培育師資做什麼?而三種方式所培育出來的都是國小所說的:「我們要的你們不會,你們會的我們不要。」的老師,他們不是根據國小的需要來培育的,而是為了符合脫離實際需要的國家規定而培育出來的。他們或許是合格的老師,但不見得是勝任的老師。
明知師院已失去功能,為何還要做幫凶?也許讀者有如此的質疑。筆者的原意是:在這樣的情形下,更應盡心盡力的培育一些最少是能力粗具,意願甚高的未來老師;另一方面也利用這段難得的可以自由進出實務和理論的時間,探討一下影響深遠但卻乏人問津的「班級教學」,希望能做出點成績來,讓生手不必再那麼辛苦摸索,老手也能據以加速成長發展。目前後面的-探討班級教學的-部分已經稍具雛型;而確定師院廢校後,盡心培育師資的初衷也不太可能實現了,再待下去也沒有什麼意思了。師專同學屢屢問及,為什麼併校時,我們在師院服務者都沒有什麼聲音,希望上面的說法能取得他們的諒解。
肆.結論
筆者以為與其繼續目前徒勞無功的視導措施,不如與教學檔案相結合,要求每位老師每學期最少提供兩節的教學計畫,以及該兩節的逐字稿,加上省思與檢討,整體省思,做為證明自己教學實力的證據,以及彼此分享切磋的工具(如能附上此兩節的教學影帶就更好了),同儕視導者即據以提供意見和看法(必要時觀察其教學影帶),或許對教學的專業成長更有幫助。因為一來,較不會與教師的獨立運作的文化相牴觸,因為沒人在現場觀察,不致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二來,針對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實際教學行為,而非勾選拆分,無法還原成整體的許多細項;三來,可以多人同時進行實質、深入的分享和溝通,而且溝通的主體清楚且明確;四來,成長過程可以獨立進行,也可以請求支援,非如目前一定要在外力的監督下進行;五來,了解同事實力,成為自我督促的動力,因為如若與同事的功力差距太大,將自然形成壓力;六來,教學檔案內容充實,更易證明成長績效。換言之,筆者行之有效的做法,現場老師當然更易看出成效。
參考書目:
丁亞雯 (民87) 。教學視導實施報告。現代化學校經營行動方案研討會,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民85)。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印。
呂木琳(民87)。教學視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珀(民89)。教學視導。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教育部(民84)。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教育部。
張德銳(民85)。發展性教師評鑑系統。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德銳等(民89)。發展性教學輔導系統-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美玉(民88)。教師專業學習與發展。台北:師大書苑。
謝文全(民82)。學校行政。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Acheson, K. A., & Gall, M.(1992). Techniques in the Clinical Supervision of Teachers(3rd ed.). New York : Longman.
Beach, B., & Reinhartz, J. (1989). Supervision: Focus on Instruction.New York: Harper & Row.
Evertson, C. M. & Green, J. L. (1986). Observation as Inquiry and Method. In Wittrock, M. C.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162-213.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Glatthorn, A. A. (1984). Differentiated supervis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45 401.
Hargreaves, A. (1994). Changing teachers, changi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modern age. London: Cassell..
Hargreaves, A. & Fullan, M. G. (1992). 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arris, B. M. (1985). Supervisory behavior in education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Lee, P. (1996). A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For Teachers in Taiwan Based on Current Models in the United States, Doctoral Diss., FloridaInternationalUniversity.Miami, Florida .
McGreal, T, L.(1983). Successful teacher evalu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diger, L. (1988). Evaluation: A Means of Improving Teacher Performance. ERIC ED 299 231
Rogers, W. (1989). Georgia Teacher Evaluation Program.Georgia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eyfarth, J. T. (1991). Personnel management for effective school. Boston: Ally and Bacon.
Veir, C. (1990). A Comparison of the teacher appraisal systems in Georgia and Texas.
Descriptive Repor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28 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