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五章 微型教學-教甄要訣

 

    在探討過教學流程之後,再來應該要測試流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事實上,從開學的第一週開始,筆者即嘗試教導學生整個教學流程(參閱第一章),結果成效相當不錯,這幾年來幾乎都一樣,即令只是第一次上台,學生都能教得有模有樣,也都受到肯定和好評。現在可以將其細節好好的說明一下下。

 

第一節        微型教學的前面階段

  師院曾經招收過兩屆的夜間部,兩屆的夜轉班。夜間部的學生大多是大學畢業,有代課經驗,喜歡教師一職,希望成為正式教師,可是因故未能考上師資班(大學畢,接受一年師資培育課程,通過實習,即能取得教職),因此降格以高中生的身份,報考師院的夜間部(要讀五年),希望藉此取得教師資格。夜轉班的學生同樣具有代課經驗,但因代課資格趨嚴,加上自己也希望成為正式老師,因此係以專科生的身份,修習師院學分以取得教師資格(要讀三年)。因為這些學生多數具有代課經驗,因此在上教學實習課時就不需重頭上起,除了請他們分享心得外,筆者改以教師甄試時的教學演示為主,期能精練其應考能力。又因為多數學生都還在利用白天代課,因此也希望藉此增進其教學能力。

在演練過程中,筆者先講述甄試的流程和應注意的重點,然後在學生演示過後,立即針對一個一個的教學活動,巨細靡遺的講解說明其優缺良劣,以及改善修正的較佳做法,學生都覺得非常實用,而且收穫很大。可是只聆聽筆者的解說,要記錄起來相對困難,而且缺乏系統,加上其他同學的狀況也難以掌控(我們係以分組方式來進行演示),因此都希望筆者能將所說所演形諸成文,以方便再構思、再精緻;最棒的地方是他們因為具有實際經驗,所以也會從代課心得中提出一些看法,這些看法是他們從實務經驗中體會到的,筆者也試著將之加入原先的構思中。其後即用此處構思之活動及流程來訓練師院生,短時間內即能一舉提升其教學能力到一定的程度。第一章所提第一次上陣即達一定程度,即據此而來。文中的小括號用來補充內文,中括號為註解用來說明。

 

  因為師資培育多元化的關係,在短期間內培育了過多的師資,使得師資供需市場因之失調,形成了供遠過於求的現象;加上少子化的關係,減班狀況嚴重,因此,每年釋出的教師缺額極為有限。一有出缺,報名者極為踴躍,競爭相當慘烈,甚至到達千中取一的地步。

目前的甄試方式,各縣市差異不大,大多包含筆試、口試、以及教學演示。因報名者眾,因之大多從第一關的筆試階段,就刷掉九成以上的報名人數;到教學演示階段,存留下來的大概都是菁英,而且為求一舉中榜,勢必卯足全勁,全力以赴。所謂卯足全勁,全力以赴,意思是,所有參加甄試者都會在事前將整個甄試的流程,再三的演練純熟,再三的修正改善,以求精緻細膩,期間亦必多方尋求名師良師的指導和訓練,補習班甚至因此開班授課,筆者所稱競爭相當慘烈,即指此而言。

又目前的教師甄試多採老師自導自演的方式來呈現教學技巧(自導自演的意思是底下沒有學生,但教學者必須設想底下是有學生的,因此對教學過程以及學生的反應必須非常清楚,否則容易出狀況;也有的縣市是由甄試委員來扮演學生,隨機出狀況來考驗應試者的功力),如若流程不熟悉,口語不清晰,轉換不順暢,內容不清楚,希望大概就不大了。此法可設想許多狀況,一一加以克服,因此,是演練技術的極佳工具,又因係擷取上課時的某個片段來做演示,因此對試教亦有極大的價值。

 

筆者認為實際進行時,應該要分成兩個部份來進行,第一部份是先說明教學的背景,然後才是真正的教學。底下且以兩欄表格的方式說明其應有行為(放在表格的左欄),以及應注意事項(右欄)。

 

壹.教學前的背景報告

教學前的背景報告

注意事項

內容:

  1.單元名稱

  2.學生年級

  3.學生先備知識[已學教材中與本 

   課有關者]

    4.學生先備經驗[熟悉的學習方

   法,例如有無討論、發表經驗;

   其社經背景;人數、座位編排方

   式等。

 

  1. 應已對甄試學校背景做過一些準備
  2. 報告時服裝要整齊,態度要看來落落大方,注視著甄試委員,眼睛看前座者約胸前處,並自然掃視,姿勢亦以自然為主;不要東張西望,不要低頭不敢注視;不要玩弄東西;不要口齒不清(例如口吃,斷斷續續,前言不接後語等),透過多方練習,熟悉後,自然不會太離譜;
  3. 光看及聽背景報告,大概就可以知道實力了,實際的教學只是將此一部分的印象再做驗證而已,因此不可輕忽。
  4. 這方面懂也沒用,因為不見得會,多多實地練習是唯一的方法,最好是錄下來,並請人共同討論

 

  實際的教學演示,又可分成兩種狀況,一種是事先公布教學科目及範圍,應試者可事先準備者;另一種則是教前一小時左右才知範圍,並需立即著手撰寫教學計畫,製作教具者(有的連教學計畫和教具都省了,要學生即席教學,並使用黑板)。因為教學計畫的撰寫已另章論述,此處專論實際教學部份。

 

貳.教學前應有的準備:

教學前的準備

注意事項

()應將單元名稱以端正的字跡先寫

  好

1.我建議這地方用板書,因為黑板是老 

 師教學時最常也最好使用的教學輔助工具,板書好,有加分效果,所以平常就應練習板書。此時因寫的時間有

 限,因此寫出來應該是快又好,讓甄

 試者印象深刻。

2.課文是橫排的,單元名稱就是橫排

 的;課文是直行的,單元名稱就是直

 行的。例如國語是直的,數學是橫排

3.單元名稱應寫在偏角落處,以便在正

 式教學後,其他空間可用來呈現重要

 概念或圖表,最好是教完,黑板呈現

 的正是本課綱要。可做為複習要點之

 用。

()要用的教具也應依序排好;如若是

  有使用媒體的話也應在此時將播放的內容等事先定好,並確定是在可使用的狀態。

 

1.教具如係事先製作,甄試時為携帶方

  便,會將教具折疊,因此教學前應先

  反折,以方便使用;

2.教具應注意字跡要夠大,夠端正,最

  好是自己寫的,對比要夠明顯,換言

  之,應該要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最少

  找不到瑕疵。否則就不要用那個教

  具,因為只有減分效果。

3.有的甄試,只有一小時的準備時間,

  因此在校期間以及實習期間就應該

  多練習教具的製作,及教案的編擬

  等。準備愈充分,臨時愈從容。

4.如果有用到視聽媒體等,與教具一

  樣,都應事先確定其完好無缺,並要

  多在腦海中演練要如何使用,甚至平

 常就多練習,做來才能順暢自然。

5.最好也能準備一些諸如布偶,及其他

 你認為有加分效果的道具,平常教學

 時也用得到。事實上在校時就可與同

 學一起製作一些以後用得上的教具。

()如果有用到獎懲機制〔也就是分組競賽用〕,此時一樣在適當的地方,事先準備好

1.平常可能用到的教具,例如獎懲的表

 徵物,例如動物、水果等,以及表徵

 獎懲的小配件,小花、小蘋果等,都

 應利用在校期間,合作做一些起來備

 用。

2.獎懲只是輔助工具,協助教學活動的

 進行,促使學生集中注意,或維持班

 級秩序,因此不要濫用,也不要花費

 太多時間。

3.上課的獎懲方式,可能的話,也可在

 背景說明時,清楚說明;

4.奬懲約僅適合到四年級,五六年級的

 使用成效欠佳,也應列入考慮。

 

參.正式教學的第一個階段-準備活動

  正式的教學,筆者將它區分成三個階段,其一是準備活動,包含引起注意(一般是使用所謂的上課儀式來進行,但不必然。如係甄試,筆者建議採用上課儀式,因為此一動作即能看出老師的功力;採用別的方式,評量者可能還要去猜)、揭示主題與目標;前導組體;引起動機四個動作。接緊著是發展活動,發展活動是正式的教學活動,也就是說,新的教材內容是在發展活動階段傳授給學生的,此時才有所謂的行為目標,也需詳述老師所用的教具,教法,師生互動方式,評量方式等,因為學科的不同,此部分活動的名稱不同,且活動方式亦有不同,因此較難舉例;但筆者將其流程分成五個步驟:說明、評估、練習及學習、回饋、增強,不管那個科目的那個活動,只要是活動,大抵都可以依據這五個步驟來進行。最後是綜合活動,筆者將之分成三個活動:複習該節所學,評量該節表現,延伸學習成效。最後是收拾東西,然後下課儀式或直接離開,此處先敘述準備活動的部份:

  

  教學流程

 注意事項

壹.準備活動

一.  上課儀式

(一)大方但稍快的走到定位,立正

    站好

 

 

 

1.自己要先站好,OK?自己沒站好,

  要學生站好是很奇怪的

2站好也表示你在意,你認真,甄試委

  員自然感受得到。

3.事實上,第一個動作一出來,第一印

  象就固定了,以後只是檢證

 

  ()眼睛環視,然後注視班長,頭

       輕抬,嘴說:「班長,上課。」

       稍等一會

1. 自己在腦海裡假想班長已喊「起立」

  口令

    ()班長喊起立口令後,可能會有兩種狀況,

1.學生表現良好者,你的回應是:「小朋友的動作都很快,很整齊。」頭輕點,示意班長繼續下面的敬禮口令。

2.學生表現有待改善者,例如參差不齊,例如不注意,還在分心等,你的回應是:「我們還可以更快,更整齊,請坐。我們重來一遍」學生坐下後,再示意班長重新喊口令。

3.那如果還是不整齊呢?那就再重來啊。

1.有的同學在練習時嘴巴會唸出來,或

  者用嘴形表示班長已喊口令,請注意

  不要有此動作,有人說教書像演戲,

  因此你必須假定他在喊或他已喊,可

  是你代替他就不像了。〔此處所指是因在練習甄試時,有的學生嘴型會有動作,例如雖沒發出聲音,但嘴型是模仿班長在喊口令〕

2.此時即應介入,讓學生了解你慎重其事,你在意這個上下課之分的動作。在下課期間,學生休息去外面玩耍或者上廁所,因此心情是放鬆的,注意力是不在課業上的。可是一上課就應將心思收回來。因為沒有注意就沒有學習,為了讓學生儘速收心,所以要有一個區分上下課的動作。

3. 如果小朋友的表現不錯,你可以一面輕輕點頭,一面說:「小朋友的動作都很快,很整齊。」然後接續底下的動作,讓班長喊敬禮口令。

4.這樣的說法學生一聽就懂,因為快不

  快,整不整齊是很清楚的動作,是看得見的,具體明確的,沒有含糊。

5. 此時的說法不應是:「好,大家都做

  得很好!」為什麼呢?因為「好」,

  很抽象,不清楚,請問好在那裡?如何好法?別人看不到,是你主觀的評斷,是含糊籠統的,不夠專業。老師的說詞應該是信而有徵的。

6. 以上是假設學生表現不錯時的說詞,那如果假設學生做得不好時,(例如有人慢吞吞的,還有人沒注意口令等),應該怎麼說呢?此時你的說法可以是:「我們可以更快,更整齊,請坐,我們重來一遍。」快不快,整不整齊是看得見的。沒有含混空間。

7. 如果學生還是不夠快,不整齊呢?

  那就再重來啊。那為什麼用「我們」一詞呢?請讀者想想看,將「我們」改為「你們」孰優孰劣?

8. 這個地方必須堅持,那是學生了解

  你要求,尊敬你權力的第一步。有了

  堅持,學生自然知道你是認真的,不

  合要求時,需重新再來,以符合應有的表現,如此一來,學生自然不敢輕忽,此舉也影響到底下上課時,他們對老師的尊重。

9. 有的老師此時並未介入,或者標準

  可有可無,有的老師上下課不分,這

  都不足取。〔筆者觀察的教學中,此部分有待改善的老師占絕大多數

10. 但千萬不要說:「xx你又在亂動

  了,或者xx你沒有注意老師…。」

  要注意,老師對學生影響很大,因此

  優點,可以公開的提及個人姓名(但

  也要看年級,較高年級的學生可能會認為公開被讚許是件很丟臉的事),以便其他同學知所效法;但講缺點,則忌公開指責或點名,因為被指名的同學會受到非常大的不良衝擊。

11. 所以好的可以指名道姓,差的則要

  含糊帶過;

12.老師在指導學生改善時,說詞要有

  方向,不宜只指出錯誤,卻未告知改

  善的方法或努力的方向。

13. 所以說法是「我們可以更快,更整齊。」而不是「有人太慢。」「有人沒有注意老師。」「還在亂動啊。」等,後面的說法會使同學去想,有人太慢,有人不專心,有人在亂動,跟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懲罰我?或者,太慢了,沒注意老師,在亂動,那要怎麼辦呢?要快一點嗎?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不直說呢?

14.太慢、不專心只是指出事實,但未

  指明方向,是不夠專業的說法,老師的要求一定是有標準,有方向的。

 

    ()(假設)班長喊:「敬禮。」同學們說「老師早」並鞠躬後,你眼睛環視四周,並稍等一會兒,也鞠躬,並將權力收回。

1.眼睛環視,稍等一會兒,目的在確定同學的狀況。

2.自己鞠躬,並慎重鞠躬,表示你是認真的,你在意,你尊重同學。

3.一開口就將權限收回。什麼叫將權限

  收回呢?團體必定有領導者,以便領導團體順暢的運作。老師是班級的法定領導者,班級權限因此也應屬老師所有。

4. 你的理念也許是教學應以學生為主

  體,很好,可是老師還是班級的法定

  領導者,這點並沒有改變。

5.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運作

  之權限亦應由老師授予。所以老師還

  是應先將權限收回,再授權給學生運

  作。

6.那權限何時由學生身上轉回到老師

  身上呢?當然是愈早愈好,所以敬

  禮之後,一開口就要將領導權收回。

 

. [此時學生還沒有坐下]

    ()老師收回權限,說詞:「等一

   下坐下時請把座椅轉向前面,並調整到較舒服的位置;也請把桌上的東西收起來,因為等一下上課還用不到,請坐!」

1.一開口就收回權限了,意思是此後不需要班長了,一切都在老師的掌控

  當中了。

2.老師的指示有兩個動作,其一是為了

  學生生理舒適,所以請學生把座椅轉

  向前面〔這是在學生分組坐時,其座位大半是側朝黑板,但因底下一直到引起動機的活動,都是以老師的動作為主,此時不將學生的座位調向前面,學生就必須側坐,無法持久,且不舒服。所以應先請學生將座位調向前面。〕〔筆者觀察過分組坐的班級,老師很少注意到這個動作

3.用較舒服的方式坐下來,什麼座位都

  適用,他們可以移動一下書包等,或

  將座位空間擴大些。坐得不舒服,上

  課自然受影響。這說法也顯示教師注

  意到學生的生理需求。從這兒即可看

  出老師的考慮是否周延。

4.桌上東西收起來,是去除會造成分心

  的刺激物,使專注聽講,因為一直到

  引起動機,大概都是以老師為主的活

  動,只需注意老師或聽從指示即可。

  可是桌上有東西,易分心。

5.一個上課儀式竟然有這麼多要考慮

  的東西,很出乎意料之外吧。那你可

  能認為時間一定很長吧,其實不到二

  十秒。

6.一個上課儀式不到二十秒,可是光看

  上課儀式,就可以確定老師是否受過

  專業訓練了。因為將每項動作都做到

  無懈可及,而且知道理由,這就是專

  業。專業是別人或許也會做,也需做(例如上課儀式),可是做來就是沒有受過訓練者那麼自然,那麼流暢,那麼舒服。起立、敬禮、坐下,每天不知有多少老師在使用,可是想過應怎麼做,又為什麼這樣做嗎?

7.知道應該做什麼,應該怎麼做,為什

  麼這樣做,然後練到自動化的地步,

  我們的專業訓練即始於此處。

8.事實上,上課儀式已經把教學的精髓 

 整個溶入了,教學應有的做法裡面統

 統包括,例如你的說法要專業-提出事實,指引方向;例如你要考慮到學生的生理舒服;例如絕不輕忽小細節,要做就要儘量做到完美。這也是為何筆者指導學生學習教學會始於準備活動的制式動作,而上課儀式是其中最重要也最基本的項目。

 二.揭示主題[事先已寫在黑板上了]

    ()[學生坐下後],老師:「好,誰

       能告訴我:今天我們要上的是

       什麼呢?」

 

 

 

1.請看其間銜接,學生坐下,老師就開

  始了,中間沒有空白時間,沒有任何延遲或猶疑。活動和活動間的銜接,是教師展現專業能力之所在,好的老師會注意到此處,差的老師可能不注意活動間的銜接,結果不止浪費時間,且易造成學生無事可做,或者不知應做什麼的狀況,從而產生紀律問題,謹小慎微,正是專業所在。

2.先確定主題,因為有了主題,學習就

  有了方向,心力就易於集中。

3.學生可以搶答,也可以由你指定學生

  來回答,或者請學生一起唸出來。

4.且容筆者再提醒:活動間的銜接或轉

 換是最容易出問題,例如分心啦,違

 規啦,因為此時往往出現空白時間,

 因此好的老師一定會注意活動間的

 銜接。

    ()「對,我們要上的是數學第三

       單元,名稱是:

        [讓學生唸出主題後]

1. 指著黑板上事先寫好的單元名稱,

  讓學生唸出來。

2.「誰能告訴我,這個主題的內容可 

  能是什麼?」

3.「好,沒關係,上完你們就知道是什

  麼了。」[此為純揭示主題的做法]

    ()[如果已上過,此為第二節以

        ]

 

1.「好,誰能告訴老師,我們上一節上

  過什麼內容?」[接著]

2.「請和同學輕聲的討論一下,再舉

   手告訴老師。」

3.指名一人答後,另指一人回應,「請問xxx剛剛說的是什麼?」[或者]

4.「xxx剛剛說的對不對?

5.上述3.4.做法,可促使學生不敢分心也不易分心,是良師常用的維持注意的訣竅。[學生答後]

6.「兩位都說的很對,我們上過……,

  現在老師來測試看看,你們還記不記

  得…」

7.…「好,同學們都答對了,等一下我

  們再進一步探討……的內容。」[

  為揭示主題與複習舊經驗一起完成。]

  .前導組體:老師預告該節的重要

  活動,或將該節內容綱要先行以圖

  表示之,使學生對等會待學的活動

  或內容有所了解,心裡也預先做好

  學習的準備。

 

1.老師的說法:「等一下上課時,老師

  會先解釋xx是什麼?然後我們再

  開始學習這個單元的內容,在學習

  時,老師會先佈題,然後清楚的講

  解,講完後,再請同學們練習看看。」

  [此為數學課時]

2. 或者「這一節上課,老師準備先…,

  再…,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有豐碩

  的收穫。」

3.這個動作主要是預告該節的重要活

  動及其運作順序,如此做法,一來讓

  學生或觀察者了解你準備如何進行,心裡對這節課有個底,也可透過這個說明知道你已做好萬全準備;二來讓學習者知道等一下進行的順序,將先備知能先準備好;三來讓自己更能依此進行,事先精準構思,可謂一舉三得。

4.筆者之所以加上這一動作,主要是參

  觀教學觀摩時得到的啟發,平常觀察教學時,因為不知內容,也不知做法,因此只能觀察到什麼記什麼,有位老師在上課前提及該節主要的活動,對觀察者幫助極大,因此,加上此動作是值得推介的做法,分析起來有前項3. 所說的優點。筆者後來將之與教前告知內容大綱的前導組體放在一起,名稱相同,但做法有二,其一是告知重要的活動及流程;另一是內容大綱。

5.平常教學時,如果已和學生互動一段

  時間,他們已熟知你的教學流程,可

  以不必,例如國語領域,學生早知你

  第一節要上什麼,怎麼上,前導組體

  就不必了。但教學觀摩或甄試時,因

  為參觀者不清楚你們的流程,因此一

  定要有此動作。

6.有個實習生教學演示後,在省思中提

  及他有做這個動作,因為他覺得那是

  必要的,理由則只指出對自己的幫助,動作可聚焦,事實上功用不止於此,對觀察者尤其重要。

  .引起動機

1. 把握四個原則:與待學教材有關;

  是學生生活經驗中的;是學生能了解的;是有趣且重要的;

2.有位老師上外太空,將門窗都關起

  來,放映太空梭影片,然後請同學想

  像自己正在進行外太空之旅;有位老

  師上數學,戴上斗笠,表演小販叫賣

  動作;有位老師上磁鐵的性質,請學

  生坐在旋轉椅上,一轉,然後請學生

  用手指出指針的方向。

3.引起動機沒有固定做法,與老師的慧

  心,對學科知識的瞭解,對學生生活

  經驗的瞭解等都有深遠的關係。

4.引起動機因教材內容、教學目標的不

  同而有不同,無法舉例,但你做出來

  後,我們就有辦法來檢核你做得好不

  好,檢核的依據就是上述四個原則。

  而教師也可就著需要,在擬訂引起動

 機的方法後,用上述四個原則來加以

 檢核。

5.引起動機不一定是用講的,你可以用

  演的、用影帶、用聽的、用看的,用

  玩偶等。在構思時,你可考慮用視覺

  的、聽覺的、動覺的或綜合的等來做

  區分,然後再想想看某個感官知覺可

  用那些項目,再挑選其中一項。

6.例如視覺好了,板書、板畫、圖片、

  圖表、實物、教具、電影、電視、圖

  書、圖畫書、模型、地圖、……其他

  感官知覺依此類推。

7.準備活動的前面的三個動作其實能夠更替的不多,引起動機則是教師專業的一種展現。老師有沒有專業,看引起動機就很清楚了。

 

 

    上述教學之初的準備活動筆者稱之為制式動作,意思是那是所有人教一節課時都應該要有的動作,單單看這四個動作就可約略了解老師的功力。問題是很少看到這四個動作做得很紮實的老師。有的老師可能會問:要求這些動作,會不會反而侷限了老師的創意和慧心,筆者認為剛好相反,有了明確的動作,我們才能確定自己做了什麼,怎麼做的,做得好不好等等,然後才能再進一步要求改善;而且有了制式動作之後,就不必花心思在準備活動的部份,因為別人幫你想好了,只要照做即可達成一定的成效;如沒照做,別人很容易質疑你的專業;再來是不管是準備教學,或者撰寫教案等,都因有了制式動作而減省了許多的時間和精力。筆者的意思是你可以質疑上述制式動作是否有必要,但除非能夠做得比上述的做法好,且理由充分,否則筆者建議先暫且使用,因為馬上能達到一定的專業水準。

  又,依據筆者的經驗,這樣四個動作讓學生實做的話,大概要花費兩週總共八節課的教學實習課的時間,而且課後還要不斷練習,才能做到差強人意的地步(請參閱第一章)。事實上,四個動作做到精熟後,學生對老師一職的尊敬也已經油然而生了,而且此四個動作也將教學的精髓都含納在其中了,例如設身處地的考慮學生需求、收權以發揮領導成效、儘速吸引注意以把握上課時間、注意活動間的轉換、一開口即指引方向等。學生將上述四個制式活動練到精熟後,再與現職老師的教學影帶做比對,更可看出單單教學的開頭,我們已經做得比現職老師完整且專業了。也就是說準備甄試的動作,就是我們平常教學所要求的動作,並不是為了準備甄試才特別去注意的動作。

 

第二節 微型教學的後續階段

壹.正式教學的第二個階段-發展活動

  準備活動之後是發展活動,發展活動是正式的教學活動,因此花的時間應該較長,活動應該較多,而且所謂的行為目標也應該是發展活動才有的項目,因為此時才開始正式教授新的,有待學習的內容。發展活動除目標外,還要有時間,除教學外,還要進行評量,以確定學生學得多少?學得多好?然而,因為學科的不同,此處的活動也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設計或規畫此處活動時,除要根據學生的狀況外,並應依據各科教材的性質,將教材拆分成方便學生學習的單位,並將這些學習單位依序排列,以利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學成果的提升。

  活動的方式因學科或內容而有差異,其名稱不同,做法不同,所以也無法統一,因此筆者用活動一,活動二等名稱來代表各科目的不同活動。設計者再依需要予以命名。例如國語科,制式動作完了後,接著可能是概覽課文、試說大意、新詞生字教學。好,概覽課文是什麼?怎麼做?試說大意是什麼?怎麼做?新詞教學是什麼?怎麼做等,每一個活動名稱之後,就是怎麼做的描述,這個描述必須非常清楚且具體,讓人家可以看得懂,可以照著做,做出來的結果或說出來的結果應該與設計者原先的想法極為吻合,而且是吻合程度愈高,代表構思及描述愈清楚具體。要做到如此,設計者就必須實際做過。沒做過,或者雖想過但沒實際演示過,對不起,那個描述一定有問題,一定有疏漏。

  例如概覽課文好了,沒做過或觀察過,就不會想到引起動機之前,桌上不應有東西,因為從上課鈴響後的引起注意一直進行到引起動機,一般來說都是以老師為主的活動。引起動機後,要概覽課文了,此時因需默讀或朗讀課文,所以老師會要學生將課本拿出來,翻開第幾頁,用老師規定的方式將課文默讀或朗讀一或數遍。如係初接班級,例如試教,老師跟學生不熟,沒有之前因為長期互處所建立的例行作業程序可以依循,因此老師就須將讀時要注意什麼,讀完後要做什麼等都說得非常詳細,如此一來,學生才知道要做什麼,要怎麼做,而不致於亂掉;如係應試,那麼從說明中就可了解該應試者對活動的進行方式是否瞭解,是否有經驗了,因此活動前的說明非常重要。又只要是學生的活動,一定有快慢。例如你要學生默讀,那麼有的學生看很快,有的學生則可能慢一點,有快,有慢,這中間的空隔要怎麼處理,也必須列入考慮,否則較快讀完的學生,不知道要做什麼,那麼他做什麼都算對,因為他已經做完老師規定的動作了。所以有經驗的老師在說明時,也會事先告知先讀完的同學可以做什麼,或者應該做什麼,使學生有事可做,不會發呆或違規,也方便接續底下的動作。

  目前能蒐集到的教學計畫,老師在此處-概覽課文-,通常只寫上「概覽課文」這個活動名稱,或者底下只註明請學生默讀課文等字句,然後在教學資源欄寫上課本,在評量欄寫上80%以上學生認真默讀等。可是如此寫法既不清楚也不具體,因此別人也只能模模糊糊的知道設計者有此活動,實際怎麼做則不清楚,只能猜測,猜得對或錯則無把握,因為要等到實際做出來後才能加以檢驗。教學計畫怎麼寫筆者將另章再詳細討論。

  以十分鐘的教師甄試為例,前面的四個制式動作,大概超過一分鐘;最後的制式結尾動作,大概也超過一分鐘,剩約七分鐘,約略可進行兩到三個活動,筆者建議以兩個活動為準,但要做得精緻細膩。每個活動在進行時,都應遵循活動五步,講解或說明、評估(含試做)、練習或實做、回饋或小結、評量或增強。其中說明一定要有、評估(含試教)看狀況;但練習、回饋或小結、評量一定要有。簡單的說,在正式教學時有三個階段,先告訴學生我要教什麼[說明、評估],然後我教了[練習],我已教完什麼[回饋或小結],然後再評量學習成效並予以加強。茲假設甄試科目為國語,其內容含概覽課文、試說大意(貼一個問題條)、生字教學(貼兩個生字,但只教一個),逐一說明如下:

貳.發展活動

 一.說明〔引起動機一完成,馬上接著概覽課文的部份,注意活動間的銜接〕

   1,概覽課文部份:師:「等一下請拿出國語課本翻開第三十頁,第七課宜蘭一日遊,請用默讀方式把內容看一遍,看到那裡,請將手指指到那兒。看完之後,請將課本合起來,放到書桌的右上角,然後把眼睛閉起來,回想一下課文在講什麼,這樣老師就知道你看完了,然老師會用幾個題目來幫助各位整理一下課文內容。〕

   2.試說大意部份:「好,同學們都已經看完了,讓我們來整理一下課文的內容。請先把老師貼在黑板上的第一題唸一遍,再請知道答案的同學舉手分享」…然老師唸幾個字,以齊一動作接著要學生開始唸

   3.生字教學部份就請讀者自己試說看看了。

 

1.說明是在正式教學活動之初告訴學

  生底下這個活動要做什麼、要怎麼做

  及為什麼要這麼做。〔準備活動中的前導組體,也有一個告知該節主要活動的動作,那是整節課的活動;此處的說明則是底下要進行的這一個活動。

2.前已提及,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動

  作,因為如若學生不清楚活動要如何

  進行,就無從做起,結果他只好問,

  或問老師,或問同學。

3.問老師可能會挨罵,罵他在說明時不

  注意聽;問學生則會亂,因為會干擾

  到活動的進行或別人聆聽的機會。

4.要清楚說明,必須老師非常清楚活動的進行方式,最好親自做過,並且慎重想過,然後才能做到清楚的說明。

5.在試教或甄試時,說明也有其功用,讓學生或者遴選委員了解你底下的做法,心裡先有個底,更能看出計畫者的用心和功力。

6.以概覽課文的說法為例,筆者看過諸多國語科的教學都有此一動作,然而說得合理又得體的幾乎沒有,〔因為很少人會去注意這個小動作吧〕因此特以此做為範例,俾便應試者據以精益求精。

 

 二.評估

      1.以概覽課本為例:〔在說明完之後〕

「好,有誰能夠告訴老師,剛剛老師說了什麼?」

〔等一下下〕

「張維志」

〔張維志說了之後〕

「好,林文娟,張維志說什麼?」〔或者〕

「林文娟,張維志說得對嗎?」

「好,同學們都知道做法了,現在請把課文拿出來,開始」

2.其餘的試說大意、生字教學依此類推。

1.雖然你已經說明得很清楚了,但實際

  上對學生來說卻不見得就是如此,因

  此好老師必有檢核動作。

2.檢核主要在確定學生真的了解你的說明,有時老師自認為說明得很清

 楚,實際上因為你的用語,你的語音,與學生有些差距,因此學生實際上是似懂非懂,或者根本不懂,一旦真正做下去,因為學生不懂,所以一定要再回頭說明清楚。

3.中斷活動,重新說明,不亂也難;因

 為此時有的學生已經懂了,因此他會繼續做,並且不認為有再聽一遍的必要;有的學生則忙著問,也不會聽你的;有的學生勉強注意你,心又沒放你身上,在吵雜的情況下,你放大聲量想做說明…,效果可想而知,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4.此時老師或許會認為學生不注意聽講,吵鬧不休,因而責備或處罰學生,實際上,問題可能不在學生,而在老師,因為老師說明不夠清楚又沒

  檢核,使得學生無法順利進行活動,

  因此好的老師必有評估動作。

5.此時也可看出老師清楚說明的重要

 性,清楚說明表示老師真正懂得如何

 進行,因此老師最好實做過再說明

6.評估的做法是:請問一名同學老師剛

 剛說什麼?如若他能答得出來,就表

 示你說的夠清楚了。

7.但好的老師為了在跟個別學生對話

 時,也能引發其他同學的注意力,因

 此會再請一名同學起來,並問他剛剛

 這名同學說了什麼,或者說得對不對。

8.另外一種方法是第一名同學答後,問

 全班:他說的對不對。

9.動作的開始應由老師發令。為了齊一動作,因此最好是開頭時由老師領著學生開始,然後再讓學生接續下去,例如你要學生朗讀,那麼你最好範唸一句再喊開始,或者與學生一起唸第一句,再交給學生,這樣既整齊,學生也可依循著老師的速度或音量

 三.試做或練習

   1.以生字教學為例[

        〔黑板上已貼有兩個生字〕

    (1)唸兩遍

        (2)拼兩遍

        (3)老師範寫兩遍〔學生書空兩遍,第一遍唸筆法,第二遍唸筆畫〕

    (4)問部首、筆畫,並寫在生字卡下面

(5)教字形

(6)教字義

(7)造兩個詞

(8)眼睛閉起來回想一次

1.試做是老師先叫同學依照老師所說

  或所示範的試做看看,或試說看看,

  以確定並保證學生真正了解流程及

  做法,試做是檢核的方式之一。

2.教學一般是老師講解說明後,學生在

 指導下先練習,熟悉後,再個別加強

 練習。

3.如若一剛始沒做對,老師又沒注意,

 那麼以後要改正就困難了,因此在進

 行練習之前一定要確定學生做的是

 對的。

4.如果活動沒有實做的項目,則檢核

  時,只要老師請學生複誦一遍他的說

  明,即可了解學生是否了解;可是有

  實做項目時,學生會說不見得會做,

  因此有實做項目時,老師可以先用說

  的,必要時則需示範,示範過後,還

  要請一兩名學生實做看看,以確定學

  生真正會做,沒什麼問題後,再接續

  底下的活動。

5.練習:試做過,確定學生不僅懂,而

  且會之後,就可真正讓學生獨立或分

  組去練習或者去學習,去熟悉內容或

  技巧。

6.試做是督導下進行;練習之初,老師

 一樣要進行督導,一直到學生已熟悉

  到某程度後,再讓學生獨立練習。

7.必得在督導下練習過後,正確率達到

  八成以上,然後才有獨立練習,因為

  學習到最後一定是學生的活動,學生

  親自動手去做去練習,才能真正獲得

  待學的知能。

 

  四.回饋或小結

      1.以試說大意為例

       「剛剛同學們的表現都相當優異,答的同學答得很有條理;聽的同學注意力也很專注,值得讚許和肯定。」「只是第四組同學還可以更專注一點。」

1.回饋則是讓學生知道他們剛剛練習

  或學習了什麼,同學們的表現如何,

  好的地方在那兒?應注意改進什

  麼?

2.例如上完國語的生字或者數學的解

 題,不是上完就結束,而是要告訴學

 生剛剛上了什麼,同學們的表現如

 何,有什麼值得嘉許的地方;又有什

 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一個活動要結束時一定要有結束的動作,否則會覺得好像還缺少什麼。

3.所以練習過後要有一個結束或綜合的動作,然後告訴學生他們的表現如

 何。並提醒學生錯較多的在那兒,以

 提醒同學們注意。

 

 五.評量及增強

   1.以生字教學為例

       「這一節我們已經上了五個生字,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老師唸一個字,然後同學們將該字書空一次,再告訴鄰居該字的部首、筆畫、字義、字型、和造詞。好了再交換。」

    〔或者

    「請把手舉起來,老師唸一個生字,就請你書空,把該字寫出來,老師看看你們還記得嗎?」

1.小結之後,老師可能要評量一下學生

 的表現狀況,以確定是否達成預定成

 果;如若沒有的話,可能還得補救教

 學或者重教。

2.評量和回饋的最大差異是:評量是學

 生的學習狀況;回饋是學生的行為表

 現。

3.評量的方式很多,口問、嘴答、筆寫、

 表演、用黑板、筆記本…都是可行做

 法。

4.有的教學計畫中有評量欄,每個小活

 動都來個評量,事實上是不可行的做

 法,一般的評量都是在學習告一段落

 後才進行的活動。

5.人的記憶幅度有限,複習或者增強相對重要,因此如何透過多方練習以加強成效,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課題。

6.一般來說老師們的增強或者複習的

 動作都做得不夠,大抵認為教過就完

 成任務了,實際上不然,所以學者才

 會強調複習的重要性。

7.這也提醒老師們注意這個增強學習成效的動作。學者甚至提到動作後要複習,課結束前要複習;每天放學前要複習;每天上課初要複習,然後是每週複習,每月複習…。

8.因為學生剛剛學會而已,如若未再增強則可能快速遺忘,因此需要提供多方練習的機會,以增強學習成效,最好是能做到過度學習,甚至到自動化的地步,則所學即不易遺忘。

9.例如國語科的生字,老師教過,學生習寫過,已經會了,如若提供多方練習的機會,試著用教過的生字來寫文章,或者相互考問等,則學生所學更為穩固。

 

    

  因為發展活動是真正的學習,因此通常進行的活動不止一種,要注意每個活動完成後,應該要有一個歸納複習的動作。例如試說大意完成了,那麼要進行下一活動-生字新詞教學-之前,應該要將試說大意做一歸納複習的動作。人的注意幅度有限,教完一個活動後,如果沒有進行歸納複習就直接進行下一活動,那麼此活動所學將會很快就遺忘了,因此要有歸納複習的動作。其實費時不多,但成效可期。例如,「好,現在把眼睛閉起來,請在心裡用自己的話把大意再試說一遍。」或者「好,現在兩個人一組,請坐在左邊或前面的同學,用自己的話把大意說一遍給伙伴聽,完了後,再換手。」其他的活動依此類推,在完成後結束時,都應該要有這樣一個歸納複習的動作,以增強學習成效。

再者,因為發展活動的活動不止一種,因此要注意活動和活動之間的銜接。例如教完生字後,老師轉身將生字卡取下,此時學生沒事可做,加上老師背對著學生,因此學生就有了閒聊或者發呆,或者相互取鬧的機會了。較好的做法應該是一面指著生字卡請學生再唸一遍(多一次練習機會),一面將生字卡取下;換句話說,在前一活動的小結之際,如何接續下一活動的進行,使之間的銜接能夠順暢無阻是要考究的。且容筆者再強調一遍,好的老師會將活動和活動之間的銜接做到天衣無縫,因為此時最容易造成空白,或銜接不上的狀況,導致秩序問題的產生。沒事做,學生亂或秩序差是正常的,〔不亂不差反而不正常〕因此有此狀況的話,錯在老師。

  又例如教具的使用,在使用前應該確定教具是堪用的狀態〔筆者看過一節注音符號的教學觀摩,老師自己用海報做了一個複習用的大富翁,用心可感,只是要黏貼到黑板上以便使用時,海報紙太重太大了,磁鐵沒法支撐,一直往下掉,結果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它何時往下掉,怎麼掉;看它掉下來後,全班反樂得哈哈大笑。結果費心費力的精心傑作,變成了教學失敗的最大根源;又例如,資料放電腦中,在家中堪用,在教學時,因檔案太大,結果無法使用;或者放影機臨時放映不出來…〕,而且教學者應熟悉其使用方法〔實物投影機,使用一段時間後才發現底燈未開,因此圖片都是灰灰暗暗的;放映機放映不出來,找人幫忙才發現某個開關忘了按等等,結果時間空耗,也影響了學習〕;也要注意不要濫用教具,目前因為簡報軟體以及電腦的使用相當方便,因此,有些教學大量採用,只是成效反而變差,因為少了人和人的實質互動,光看簡報或螢幕,更容易疲累分心,這都是需要注意的。在使用時除了要確定能提高興趣和成效外,銜接也應注意,筆者看過一節教學,中間用到錄音機,老師一面生動的說明或表演,一面走近教具旁邊,剛說明完或表演完,一個按鍵,錄音帶天衣無縫的接續下去了,令人嘆為觀止,是教具使用的五個燈,想不加分都難。

  時間方面也要注意,因為一節課或者甄試的時間有限,因此應該精準掌控時間,什麼活動需用的時間大概多久,應該在練習時事先預估,以控制運作的時間。〔在練習甄試時,你可以算一下自己一分鐘大概講幾個字-一般大約三百字-,如果發展活動需時七分鐘,那麼你的發展活動大概要說兩千個字,請再算一下一個活動大概要多久才能完成?筆者在訓練學生時,因為攝錄的關係,我們甚至可以用秒來做單位,來檢討所講的話是否合適,速度是否合適,接續是否合適?得出來的結果,讀者就可以自己想像了〕如若因故拖延,以致事先準備好的活動還沒有完成〔這種狀況很難說不會發生,因為時間有限,因此稍為講解得詳細,或者舉的例子稍為精彩一點,就可能會使時間受到影響〕,但已聽到第一次按鈴,那麼應馬上做出準備結束的動作,你可以用一句或兩句話將未完的活動帶過去。以假設的國語科甄試為例,生字教到一半鈴就響了,老師說詞「同學們都很認真的在學習,可惜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要在這兒暫停一下,下節課再繼續這部份的學習。」或者「好可惜,時間快到了,不過沒關係,同學們正好可以做進一步的預習,下一節次我們再請同學們來分享預習的結果」或者就假設該字已經完成了,「好,我們已經上過生字和新詞,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以上是舉例,當然你可以修正之,使之更為得體;後者是直接假設還沒上完的那個部分也已經上完了〕。之所以要立即結束的原因是,如若你繼續教下去,一直到時間終了,結果是該有的複習增強沒做出來,而且只能匆促結束,留下一個尾巴。那麼未能掌握時間,而且不懂教學階段,不顧教學成效,沒有隨機應變能力等的印象必然深植甄試者的腦海中,反而不妥。〔練習時經常碰到類似狀況,剛開始學生大多會繼續教下去,而未能即時停止,並做出結束動作者,結果都是偏負面的。因為一定留下尾巴,而且活動必定未能完成;但即時做出綜合活動者,則不見得會因而減分,就看你如何說詞了。

  在參觀教學時,經常看到老師下課了還要再繼續上,實際上,只可看出老師不懂應變,不顧學生心理,對學習成效亳無幫助,因為學生的心思都已隨著鈴聲飛走了。老師在平時就應該養成掌控時間的習慣,而且,寧願以後再設法補強,絕對不要耽誤學生的下課。

  秩序的維持也是應注意者,在甄試時如若能展現維持秩序的能力,應該會有加分的效果。秩序的維持要注意兩點,一是找對始作俑者,例如學生之所以回頭講話,主要是因後座學生拍他肩膀並且與他談話。老師只看到某生回頭講話,直接且直覺的加以斥責,顯然是找錯了對象,此時在眼見或耳聞該事件的同學心目中,老師的功力畢露,威信自然大打折扣;另一則是要早,也就是秩序問題發生時,應儘早處理,不要坐待其漫延開來,事態嚴重之後,再來處理。因為此時的處理,必然要耗費掉許多學習的時間,而且要花費極大的心力才有可能讓失去的秩序回復正常,甚至學生的注意力就完全無法回到學習上頭了。了解了這兩項原則後,在甄試時如何讓委員了解你已掌握此二原則,就較易著手進行了。

 

貳.正式教學的最後階段-綜合活動

  一.綜合活動

  

參.綜合活動

注意事項

 一.摘述或複習

   1.以前述國語為例:

    「好,請問這一節我們上了什麼,誰還記得呢?」

    「對了,我們上過本課的大意並且上了五個生字,大意是什麼,五個生字的音義形,你們都還記得嗎,現在我們來複習一下。」

    「請告訴你的鄰居,這課在講什麼

        「老師提一個生字,請告訴或寫給你的鄰居看,它的寫法、部首、筆畫、造詞等,好第一個字是“習”…

1.第一次鈴響後,即令教學還沒完成,

  都應儘速做綜合,[如係上課,看看

 時間剩五分鐘,即應停止上課]

2.因為你再上只會留下一個未完成的

  尾巴,而且還沒法做內容的摘述,因

  此還不如馬上做結束的動作

3.說法是:「好,現在我們把這節所上

 的內容,稍微複習一下…這節我們上

 的是……

4.與前面前導組體的活動做呼應,前導

  組體講的是這節要做什麼,此時則是

  說明我們已經做過什麼。

5.「來我們先來複習一下:」〔用測試

  的方式,或者問答方式複習,讓學生

  說出來;或:「現在請用你自己的話,

 將我們所上的內容小聲的說給你的

 鄰居聽聽看」

 二.該節表現

1.「好,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優秀,來,

  給自己一個“大”鼓勵。」

2.[]「我們來統計一下分組競賽的分

 數…,這節表現最好的第*組,我們 

 給他們拍手三下,然後比出你很棒的

 手勢,做為鼓勵,也給自己一個"大

 "鼓勵。

 三.延伸學習

1.今天的回家課題是習作XX。[或預

 習…或寫…,但應是這節所學的複

 習或預習。]

2.「好,XX,請問一下回家課題是什

  麼?」「他說得對嗎?」對

3.作業請在明天上午交,請排長幫忙清 

 點;作業長登記遲交者

 

 

  綜合活動主要有三個動作:一複習或摘述這節所學;二評述學生表現;三延伸這節所學。學生一天上七節,每節後面如果沒有強調所學,他很快就忘了,因為新的學習內容又來了,因此好老師一定會有綜合的動作,甚至是每一小活動都會有小結,此時則為該節總結;然後放學前是當天總結;明天是複習今天所學;週五是複習該週所學等等,換句話說,好的老師時時在進行複習的動作,希望學生在剛要遺忘前,就已經又將舊內容複習了一下,他又記起來了,這種複習應一直持續到學生己經熟悉到接近自動化,那麼他就真的學到了,學習很怕的已經學到會了,然後沒複習,他又忘了,結果恍惚學了什麼,實際上並沒有內化成長期記憶中的東西。

 

二.結尾下課

下課儀式

注意事項

班長喊口令

1.一樣應在老師的掌控之下,「我們可

  以更有精神,重來,班長。」

2.「嗯,大家都很快很專心,下課。」3.「等一下要上音樂課,請先把課本帶

 好。」[提醒叮嚀,表達對學生的關

 心和注意。]

4.**請留下來一下,老師有點事要麻煩你[鼓勵表現或提醒言行用。]

5.下課儀式也很重要,這點我以前沒注

 意,但事後想想很重要。有始有終,

 有流程有步驟,嗯,才是圓滿的結

 束。

 

到這兒為止,整個微型教學或者教師甄試的練習告一段落。而從上述下課儀式部分(筆者原先沒注意,後來認為相對重要),也可看出,整個流程是還可變動,還可精緻的。筆者的建議是多加練習,可能的話,在練習告一段落後,將整個演示過程攝錄下來,然後邀請名師或同學來觀察並提出建議,俾便修正改善,以求精益求精。如若乏人支援或希望自己精進,也可一面看著自己的影帶,一面自問:如果我是遴選委員,這樣子的說話語氣或者姿態,我會給幾分?怎麼做會更好,如此一來,進步亦就在其中了。

參加甄試者,一定都已做了萬全的準備,如何在這批菁英中脫穎而出?筆者已提供了初步的流程,做為參考,那也是設法精緻的起點。除了口語流暢、流程精熟外,筆者還要提醒應試者注意熱忱,有熱忱時,其說話其動作均會因之有所不同,旁觀起來其特徵為:姿勢動作較強也較誇張.說話速度快,音量大,起伏多。

 

  三.平常練習

  事實上,上述流程和動作平常就應該多加練習,平常就應該相當熟稔,因為教學專業就顯現在這種細節的考究上面,不一定在教甄時才臨時抱佛腳。之所以特立專章說明整個流程和動作,主要是平常所看到的教學都有改善空間,流程不明,動作不細。原因就出在訓練不足,觀念不清。筆者在訓練學生時,大抵從第二週就會開始教導流程,利用大約兩週左右的時間,從上課儀式開始,一直練習到引起動機。一個學生、一個學生的上台練習,檢討,訂正,閉眼過一遍…,回家重複練習直到精熟。接著用影帶來加強此種練習即可用於實際教學的印象。接著再用假試教的方式,以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練習並熟悉整個流程和動作。學生都覺得獲益良多,因為那是平常教學的精緻做法。練習多了,技術有了,教學時自然流露信心,而且觀察教學時教學的好壞立現。用於教甄,流程清楚,動作細膩,應有加分效果。

 

參.其餘應注意事項

筆者以教學流程為依據,認為卓越的教學應該具備下列特點,也可以做為甄試前練習時,自己檢核的依據:

l   準時開始,立即聚焦:上課儀式,立即吸引學生注意

l   層次井然,按部就班:其次揭示主題目標

l   前後連貫,相互呼應:前導主體,告知學生此節主要活動,綜合則告知已上內容

l   引發興趣,激起動機:教學前以有趣又貼近生活的活動引發學習興趣。

l   講解詳細,清楚明白:每個活動都應清楚講述

l   輕重得宜,分配得當:活動的分配應該要輕重得宜,重要的活動份量時間要多

l   銜接順暢,行雲流水:活動間的轉換,應該事先規畫,俾利流暢

l   熱情有勁,興緻盎然:教學老師應全神投入,熱誠有勁,以感染學生

l   多重感官,成效卓著:協助學生學習時,感官使用愈多,成效愈好

l   掌握時間,認真向學:應該要把握時間,提高學習成效。

l   及時複習,提高成效:最後應該要有複習摘述,以強化所學。

l   完美結尾,留有餘味。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學專業成長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