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3 Sat 2019 07:17
溫美玉教學試評(2)(教學影片)
- Apr 09 Tue 2019 13:31
溫美玉教學試評(1)(試評前的說明)
- Apr 06 Sat 2019 16:11
一分鐘看懂教學(12)(總結)
- Apr 05 Fri 2019 14:46
一分鐘看懂教學(11-5)(計畫=教學=紀錄)
一分鐘看懂教學(11-5)(計畫=教學=紀錄)
後來我才發現:原來教學計畫,教學,參觀記錄講的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以活動為單位的教學系列。計畫時你以活動為單位,將每個活動的名稱寫下來,然後詳述你要如何進行?教學時你根據計畫的活動,一個又一個的付諸實行;記錄時,你仍然是以活動為單位,記下活動名稱,然後詳述進行方式。這三者根本是同樣的東西嗎?只是前後不同而已,教學是核心,教學前的計畫是構思如何以活動為單位進行教學;教學後的記錄則是描述教學者執行了那些活動以及如何執行。如果是用言語來表達的話,應該也是類似的方式,只是名稱為說課,講課,和評課而已。可以將此教學前中後的動作定名為計畫,執行,考核(引用行政三聯制的用詞)。
- Apr 04 Thu 2019 13:24
一分鐘看懂教學(11-4)(觀察紀錄怎麼寫)
一分鐘看懂教學(11-4)(觀察紀錄怎麼寫)
網路上有許多的教學影片,提供者功力都不低,而且有熱忱,那為什麼似乎對教學的成長或進步幫助不大,原因與教師的孤立文化以及教師看不懂教學有關。我們已經試圖解決了老師看不懂教學的問題,(老師願意加入教學相關群組,表示他已經試圖走出來,與人互通有無了,無形中也打破所謂的孤立文化了)但即令老師看得懂教學,你還是必須將之描述下來以便討論交流和切磋,那要如何將之描述下來呢?事實上,我在師院時也曾經試圖了解同行到底是如何要求學生的參觀記錄的,結果發現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未做此要求,他們自己以及他們的學生就像看戲一樣,看完教學就算完了,頂多大家說一下自己的感想和心得;有位最認真的同仁則是要求學生寫逐字稿,將師生的對話都轉譯成文字,此舉費時長費力多,但看不出有什麼用途。我要求的參觀記錄與計畫相類似,以活動為單位,給予活動名稱,接著具體且詳確的描述該活動是如何進行的-什麼人用什麼方式什麼工具以什麼樣互動方式欲完成什麼樣的目的?活動開始時把時間記下來;活動結束時也把時間記下來。然後再來探討深究該活動的良劣優缺。結果呢?記錄完,探討完,大概就可以教得比原老師還要好了-因為優點會加強或擴張;缺失會調整或修正。
- Apr 03 Wed 2019 14:38
一分鐘看懂教學(11-3)(教學計畫=教學)
一分鐘看懂教學(11-3)(教學計畫=教學)
我不很清楚老師們是否了解教案與教學幾乎完全吻合,和教案與教學關係似乎不大,這中間的巨大差異。如果教案與教學關係不大,那麼教案和教學就成了兩種不同的作業,你費了偌大心思所設計的教案只是為了應付上級或外在的要求,設計是為了應付,寫完就完了,你不會再去細看,不會再去檢討;而實際的教學則必須另起爐灶,結果呢?教完之後,筋疲力竭之餘,你連怎麼教的可能都忘了,等到下次必須重教同樣內容時,整個流程重新再來,必須花費偌大心思去設計一個與教學關係不大的教案,然後交差了事;而實際教學則必須重新構思,以便應付…換句話說,你也許有十年的教學經驗,但只是第一年經驗的重複十次而已,實際上沒有什麼進步。
- Apr 02 Tue 2019 07:37
一分鐘看懂教學(11-2)(教學計畫的功用)
一分鐘看懂教學(11-2)(教學計畫的功用)
我的學生寫出來的教案和他們教學的符合程度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教案寫完之後,還可以再三玩味,再三構思,能不能說得更精確更有趣?能不能銜接得更順暢?因為整個流程非常的清楚,所以呢?你可以在腦海中模擬整個流程,例如上課儀式,你可以看得很清楚,做出來會是怎麼樣的場景?你請學生坐下後,要如何揭示主題和目標?你甚至看到主題已經在黑板上的場景,你要如何轉身,拿著什麼指著主題請學生唸出來(請試著帶入到教甄影片中,你將可以看到類似上頭的畫面。)你可以看到自己如何進行…活動一的說明…,你已經再三演練甚至說明給伙伴聽過,並得到建議了,所以你會看到你如何評估學生是否清楚其意了…你甚至看到自己看著教室後面的時鐘,開始進行復習了…教案成了溝通的工具,可以和自己溝通,可以和別人溝通-你的伙伴看懂得並能提供你他所看到的或想到的-也是評量你有無用心的依據-例如試教班級的老師或師院教授。
- Apr 01 Mon 2019 16:53
一分鐘看懂教學(11-1)(教學計畫中教學活動的寫法)
一分鐘看懂教學(11-1)(教學計畫中教學活動的寫法)
除了目標外,我也發現教案中的"教學活動"的寫法很奇怪,例如你要教的是"澈"這個字,那麼你的教學活動應該要告訴我們你是怎麼教的,例如如何又何時貼出生字卡?是否唸兩遍、書空唸筆順,書空唸筆畫…可是一般的教案卻沒有這些,有的是"澈"這個字是什麼部首,幾畫,什麼意思等等…,既然是教學計畫的教學活動,你應該要做的是動態的表達該活動要如何進行,怎麼會是靜態的呈現一些你應該知道的資料呢?再例如,你要上數學的"和差問題",那麼你應該要告訴我們的是你會怎麼教這個主題?要唸題目嗎?要用什麼教具?用什麼方法?如何加強?如何評估?…怎麼會只把問題一寫,然後就算了事了呢?(你知道嗎?連教師手冊和教學指引的寫法也都是如此)這樣的教案能有什麼用處?
- Mar 31 Sun 2019 15:13
利用記憶術記住三十六計的嘗試和心得
利用記憶術記住三十六計的嘗試和心得
看網路上介紹記憶術-如何記36計?看起來似乎很神奇,因此特別利用該法來嘗試和練習。那,要如何記呢?首先你把數字和一個你能想到的熟悉東西聯結起來,例如1你聯想到筆或樹(形狀相似),13聯想到雨傘(諧音);23聯想到喬丹(意義)等等。
- Mar 31 Sun 2019 13:54
一分鐘看懂教學(11)(教學計畫格式的改造)
一分鐘看懂教學(11)(教學計畫格式的改造)
我是最後在學生的要求下才投入教案的改造,因為學生多次提到他們不會寫教案,尤其是目標部份,教案要求要有目標,而且要有單元目標和行為目標,教改後再加上能力指標,可是能力指標看來好像都能和所有目標都扯上一點關係,所以據他們的說法:他們會從天黑開始,將單元目標和行為目標寫上去後,然後再把相關的能力指標拉過來拉過去的試試看,可是再看看好像關係沒那麼大,又把它刪去了;可是刪後又覺得好像又有關係…所以呢?直到天色發白,目標都還沒完成。我原先是有點逃避這個主題,後來逼不得已,只好真正的檢視一下我們約定成俗,習以為常的教學計畫。這才發現那真的是徒然浪費時間和精力的垃圾,不就是一節課嗎?有需要把目標搞得那麼偉大嗎?(尤其看到書上所附美國的教案,竟然發現:目標就是一句話,那我們把它搞那麼大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意?教案原本是要用來協助教師的,結果卻變成了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教學災難,為什麼?所以我後來之所以把大家都覺得無奈的目標大刀一砍,只留下我認為必要的。)我後來的要求是:只要告訴我們你要教的主要內容就好,例如你這節要上的是大意,主旨,和生字,那麼你的目標就是能:能說出該課大意,能說出該課主旨,能說出該課生字的意思,能寫出該課生字,就好了,也就是只要單元目標,而且都使用什麼出(例如說出,寫出,畫出,做出…)來表示。(教學者總不會連要上的主要部份都不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