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r 15 Fri 2016 20:43
張全民教學描述
- Apr 11 Mon 2016 13:34
易老師教學評述六 重教易老師該節的可能做法和說明
- Apr 06 Wed 2016 22:55
易老師教學評述五 教學視導和教學檔案
到這兒為止,你對教學的解讀,教學計畫的撰寫,教學的模組應該都有些概念了,還需探討的剩下教學視導及評鑑,教學檔案,以及教學模組會否束縛了老師的教學這三個問題,我們來處理看看。簡單的先來,教學模組會否束縛老師的教學?我認為不但不會,反而減輕了老師在教學和計畫上的負擔,而且可以增加教學的成效,使得整節課的教學更有系統。老師們的教學如果沒有流程可供依循的話,不但設計困難而且成效堪慮,這點等我將模組代入易老師的教學流程中,再請你來做評估。(網路上看到有老師成立共同備課的社群,共同備課更需要教學模組,更需要會寫教學計畫,才能詳確的討論具體細節,我不確知該社群的教師是否具備這種能力,但已無暇顧及他們了。)
從接"教學實習"這學科後,幾乎每週都在進行教學視導和評鑑,拿著人家的教學,看著人家的影帶,然後一一指出優缺良劣在那兒,告訴學生如何學習模仿,如何修正調整等等;帶學生到學校去試教去實習時,學生在上每節課前都會拿著評鑑表,請任教原班級的老師們勾勾選選,甚至加註優缺的具體事實,然後上課後再拿回並交給我,我再就著老師們填寫的評鑑表來了解學生的上課狀況。我把部分項目呈現在下面供各位參考。(當時是五個大項,每個大項有五個小項,老師依良劣勾選等第,1表差,4為佳,這是其中一個項目)。每個學期都會收回數百份老師們勾選的評鑑表,可是這些評鑑表對我了解學校教學的狀況一點幫助也沒有,徒具形式而已。我舉個例子好了,某老師在某生的"適當的引發活動"上面勾選4,表示該生這項目表現得非常好。我應該給他嘉許,而且也可以給其他的同學做為學習或模仿的參考,對不對?問題是:該生到底做了什麼?到底怎麼做的?使得該師勾選4呢?我完全不知道;不止我不知道,學生也不知道,老師的評鑑和事實脫節了,勾選4只是他個人的主觀看法,對我們了解事實,並且根據事實來尋求進步完全沒有任何幫助,對不對?我每次帶學生去試教都會收回近百份的評鑑表,但對我來講它只是廢紙,我後來要求學生的是逐字稿,之後則為檢討紀錄。有段時間,甚至不再提供評鑑表給學生,可是老師們習以為常的向學生要評鑑表,因此只好按照慣例提供,但收回的評鑑表則做為自己練字之用。
- Apr 02 Sat 2016 22:26
易老師教學評述四 教學模組的建立及與計畫的結合
解讀教學是評斷分析他人教學是做了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做的良劣優缺又是如何?這跟指導學生一個教學流程讓他們能從容有序的進行教學中間還有一道鴻溝。因為別人的教學不見得就是對的,你即使能模仿它或改善它,如果它原本就有偏差的話,你再怎麼改善還是會有偏差,再加上每個老師都有一套獨門絕招,你參觀十個,就有十種不同的流程,那你到底要模仿誰呢?舉個例子好了,每節課都會有一個引起注意的動作,讓學生知道開始上課了,心要收回來了,老師們有的用拍手,有的放音樂,有的背詩或弟子規,有的用起立敬禮,有的班長或風紀在前面登記…年級不同,學生數不同,科目不同,老師們的做法也各顯神通…請問你要模仿誰?誰是對的?也因此我認為有建立一個教學模組的必要,我蒐集國內外較廣泛使用的教學流程,再觀察教學錄影帶,然後建立了初步結構,再讓學生去練習去使用,試教回來再檢討再修正,最後擬訂了一個模組(請參閱我部落格中"教學專業成長"項的第一章和第三章),把一節課的教學分成了準備活動,發展活動,以及綜合活動三個部分。準備活動再分成1.引起注意;2.單元名稱和目標;3.前導組體;4.引起動機或複習舊經驗。綜合活動再分成:1.復習並增強本節所學;2.檢討該節表現;3.延伸學習成效。
在準備活動階段,主要是在預告這節的主題,目標,主要活動等等-亦即告訴學生這節準備做什麼,準備怎麼做;發展活動階段,將預告的做什麼,怎麼做付諸實際行動;綜合活動階段,則告訴學生已做什麼,已經怎麼做了,他們的學習狀況如何?最後復習以增強學習成效…。這是連貫的系統過程。每個科目的流程除發展活動外都是一樣的,因此在開學時就要求學生熟練準備活動和綜合活動的流程。可是隨著科目的不同,發展活動的"活動"也隨之而異-國文,數學,音樂…的教學當然不同,那怎麼辦呢?最後的解決方法是求同存異,不管活動有什麼不同,其流程都能歸納出:說明,評估,練習,回饋,增強五個步驟。如此一來,從上課鈴響一直到下課鈴響,一切都在我們的規畫和掌握當中了,沒有任何的遺漏。
- Apr 02 Sat 2016 22:11
易老師教學評述三 教學計畫的重要及寫法
在師院時,因為花蓮的地形狹長,接洽實習時,合適的學校極為有限,就固定的是那幾所,也因此經常可以觀察到同一老師的教學。在學會解讀教學後,令人訝異的是:許多老師的教學只能稱之為一年經驗的重複年限,教學的問題幾乎都一樣,都沒改善,遑論解決了。為什麼?明明只是小疏忽小缺失,應該很容易更異才對啊,為什麼會依然故我呢?可能的原因有三,其一與沒有相互切磋討論的平台有關;另二與個人有關,分別是1.不會解讀;2.未留下任何可用來據以改善的資料。此處的資料有二,其一是教前的教學計畫,其二是教後的參觀或省思紀錄。省思紀錄和解讀有關,其做法可用我的教學描述和解讀做為參考。我這兒要提的是教學計畫。請問:你寫計畫嗎?你會寫計畫嗎?沒有教學計畫的話,老師此次教學到底是怎麼教的?為什麼這樣教?根本無從了解無從追循,年年如新歲歳依舊也就不足為奇了。老師們畏懼寫計畫,規避寫計畫,除非必要,否則根本排斥去寫計畫。我很想知道易老師有寫計畫嗎?她的計畫又是怎麼寫的呢?如果重教一次,會不會與這次有不同呢?
- Mar 31 Thu 2016 14:22
易老師教學評述二 教學問題及精進之道
綜觀易老師的教學,我覺得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小疏忽或小缺失-這也是一般老師容易忽略的-首先是說明,活動開始前的說明要很清楚,而且要有評估的動作-請看其第一個分組競賽的部分;其次說明後就要照做,不可前後不一-請看其分數前說給二後來給三的部分以及沒說給禮物後來給禮物的部分;第三是效果的增強-請看其活動後大概都可以再複習或強調以增強效果。
事實上,研究有這樣的發現:老師們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經常會有脫離原軌-應該這樣子進行,卻中途轉道-例如正在講課,突然想到明天有語文競賽,結果說了一堆語文競賽應注意事項,然後呢?這節就以語文競賽為重了;或者呢?又想到國文進度還要趕趕,又回到國文上了;顛三倒四-例如翻開國文第56頁,學生正在動作,卻又突然回頭,提到昨天的測驗還沒對答案,請把測驗卷拿出來,學生正在手忙腳亂的翻找,卻又再變卦,算了,以後再對答案好了,請把國文課本拿出來…你看看你看看,不到十秒的時間,老師已經成功的把班級搞得天翻地覆了;另外的問題還有小題大作,一個同學講話,卻擴張成全班應注意禮貌等等;只顧細節-學生起來回答,老師卻就其站姿發表了十分鐘的專題演講;多此一舉,學生已經懂了也會了,老師卻不放心,再三解釋說明到學生生厭;本末倒置:學生已經在回答,卻要求暫停等某生找到鉛筆再繼續…。也因此,我後來要求學生在準備教學活動時,執行五個步驟,說明,評估,練習,回饋,增強。也因此每個教學都能完整執行,而且連貫起來相當有系統,一舉解決了上述研究發現老師易犯的小缺失。[詳情請參閱我部落格"教學專業成長"的第三章"教學流程"部分。]
- Mar 29 Tue 2016 20:39
易老師教學評述一
易老師此節教學的表現如何呢?你想想看在陌生的環境,面對初次見面的學生,一見面就讓人覺得溫馨親切,從頭到尾都能讓學生在熱絡較勁的氣氛中學習,中間幾乎沒有任何冷場,所有學生都很投入,嗯,不簡單;再者,學習活動多元活潑,學習進展井然有序,學習內容深入廣泛,這樣的教學如果是不好的話,可能很難找到稱得上好的教學了吧。對易老師該節的教學,我只能舉手致敬,鼓掌道賀。佩服,佩服。
- Mar 23 Wed 2016 18:11
易老師教學解讀四
[螢幕出現"情境模擬-音聲小劇場"字樣,底下是兩個圖片,分別是弘一大師和夏丏尊。]30.39「我記得大陸的教學很注重朗讀,我昨天晚上跟楊老師走在一塊,不期然的遇到兩位小帥哥,請問那兩位?…另外一個班的,是不是?好,現在你們大家公推誰有夏丏尊的溫厚,」[生推舉了一位]師「來,當仁不讓;那誰有李叔同的豁達?」[生又推舉了一位]師「好,兩位請到前面來,哇,女生吔,反差呢,來,帶著你們的課本,…你們的課文要拿著,我們發現這篇文章裡頭有四處的對話,」[確認角色後]「老師會簡單的旁白,然後第一段先弘一大師,夏丏尊,弘一大師;第二段呢則先夏丏尊,然後弘一大師說…親愛的同學,你們沒得嫌的,怎麼說,等到我們最後,就是弘一大師說完說"嗯,每日走些路也是很好的運動"的時候,我們聽到很好的運動,我們就要一起唸,"這是何等的風光啊",要發自內心的讚嘆,ok?好,來,試試看喔。我們大家一起來,有獨誦,有團誦,這樣子。」師先旁白…二生仿夏李二人…,唸到也是很好的運動時,全班一齊「這是何等的風光啊!」[師請大家用掌聲謝謝兩位模仿者,並送他們小禮物,謝謝他們這麼給面子,問大家他們唸得好不好?稱讚他們把四處的情緒表現出來了,而且…讀其文不知其人可乎?我們今天看了文本總要認識人吧?]
[讓學生模仿文中主角的對話,而且還如此有創意,確實令人佩服,尤其是全班齊唸的「這是何等的風光啊!」一句,感覺班上的氣氛都不一樣了。可是就這樣結束,感覺有點可惜,沒唸到的同學一定有躍躍欲試的感覺吧,因為他們也會想唸,也會想模仿文中人物的口吻吧,如果模仿之後再分成三人一組,一人旁白,另兩人一扮弘一,一扮夏丏尊,將課文再朗讀一遍,最後一句則三人齊唸,或者三人組的旁白是齊唸的;弘一和夏丏尊也是模仿者齊唸的,嗯,相信印象更深效果更好吧。你看,只是一點點的小變通而已…]
- Mar 23 Wed 2016 18:09
易老師教學解讀三
[老師切換螢幕,12.37螢幕出現"右:什麼叫生活?請為"生活"下定義,並舉例你所觀察到的"生活中的藝術"。左:什麼叫做藝術,請為"藝術"下定義,並舉例說明所你觀察到"藝術生活化"的例子。][師發現白板還貼在黑板上,請各組派員取回,將全班分左右兩組,分別討論,但將螢幕上的問題簡化為一組討論生活的藝術,一組討論藝術中的生活,以條列的方式來舉例。討論時間為兩分鐘,學生討論時,老師又做說明…學生不到半分鐘就準備貼白板了,老師請他們回去並告知兩分鐘,多多益善耳[13.37-14.45為學生討論時間],老師請各組將答案拿上去,學生遲遲未有動作,老師再請,並說我們的答案一個是一個,兩個是兩個。還是沒動靜,老師後來以分數相要脅,15.20學生陸續將答案貼上黑板,每組的答案約三到四個,老師請學生到台前來發表,有組學生提到哥兒尼卡…,麥克風又壞了…,生續講了一會,師問生哥兒尼卡和生活中的藝術有貼合嗎?生答好像沒有;老師換一組,並說該組字像畫符,但內容精彩,期待分享,生上台後提及「清明上河圖,唐三彩,敦煌壁畫…藝術應體現生活,並高於生活…」;換一組,麥克風又出問題…生說:「生下來非己能決定,活下去,活得有藝術則自己可以創造…」;…第四組稱校徽是典型代表,並舉了兩個學校建築以及食雕…,老師不管回答什麼都是掌聲,很棒…
[這個活動感覺是在師生都不知在做什麼的情況下進行的,它是將六組分成兩邊,一邊討論"生活中的藝術",一邊則討論"藝術化的生活",但,雖希望學生能夠先對生活和藝術下定義,結果卻有點天馬行空,不知所云。老師的設計無疑的很有創意,但是在不明究底的情況下,脫軌了。我認為這題出的不錯,但似乎可以用在討論完文章從那些角度描述弘一法師之後,並讓學生討論一下為什麼題目定為"生活的藝術"?我以為從描述中可發現夏丏尊是從透過弘一法師在食衣住行中的言行表現來呈現這個人的,為什麼叫"生活的藝術"呢?我以為在此是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日常生活中會遭遇的一切,抱持著忍受,接受,甚至享受的態度,不管遭遇如何,能都甘之如飴,欣然接受。有此認識後再請同學討論日常生活中的食衣住行,能否學習或模仿弘一法師的想法和說法?你看,文章與學生生活連結上了;又,上述都屬於日常生活中無可避免的部分,那能不能在這些遭遇之外,加上點什麼或減少些什麼,使得生活因為你的介入,增減,使得善美因之發揚,人際更為順暢呢?例如在煩忙急燥的生活步調中,能否加上一點反觀自省的時間-靜心數息二十秒;加上一點欣賞音樂或美術,舞蹈的時間;加上欣賞詩詞的時間;對別人說上一句感激讚美的話-同學長期共處,有緣共聚一室,但卻很少相互表示對彼此的肯定和欣賞,正好利用這堂課來彌補這個缺憾,所以我可能會請同組同學說一句對同組同學的欣賞或感激,說時要看著他的眼,慎重其事的-我認為這才是"藝術的生活"。如此做法,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促使省思遭遇,提升美善,應可給學生帶來更深刻的印象和影響。]
- Mar 23 Wed 2016 17:55
易老師教學解讀二
1.37「嗯,老師說你們都已經預習過了是不是」[數生答是,有的點頭表示]「好,首先我要一位眼觀四面耳聽八方,可以協助老師hold住全場的小老師,嚴老師好像已經指定了一位」[前面第四組坐在右前方的女生舉手]「啊,我們先用掌聲,先謝謝你。」[全班鼓掌,該生站了起來,易老師的笑聲。]
1.55「好,嗯,剛才你們一進來的時候,一定聽到了一首歌,對不對?老師現在要測試大家,現在每一組的桌上都有一張小白板,有兩隻筆,還有一個板擦…(這個地方應該再確定看看是否每組都已有這些東西),你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是什麼意思呢?要準備什麼呢?)」2.10「我們要準備的是時間,因為一方面考你的文學素養,二方面時間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競賽機制(這個地方的說明不夠精確,因為不知道要做什麼。),請..看..題目」2.22[螢幕出現競賽題,李叔同的"送別",上面列了八個詞語,底下是"送別"的歌詞,但空出幾個待填的詞]「來,請排列組合出來,最快的那一組可以加兩分,寫好之後,要跟全組一起討論,然後貼到前面來」[學生討論]2.39[有小組已完成,快速到黑板貼答案,其他各組陸續搶到黑板上貼答案]師:「唉喲,加油,喔,第六組…小老師請到前面來幫老師看誰最先,6123…是不是?還有沒有,還有那一組?答案到底是什麼?噔噠啦,EABH,…剛看起來最快的是第六組,所以第六組加三分」[小老師拿著粉筆在該組畫上以正字為單位的三畫]「那其他組,其他組也都全部都答對,所以其他組加兩分,好不好,我們先恭喜第六組」[小老師為其他組畫上得分,全班鼓掌]3.13「為什麼大家都這麼厲害啊,哈哈,你們嚴老師,超齡學習是不是?」[老師笑出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