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師院時,因為花蓮的地形狹長,接洽實習時,合適的學校極為有限,就固定的是那幾所,也因此經常可以觀察到同一老師的教學。在學會解讀教學後,令人訝異的是:許多老師的教學只能稱之為一年經驗的重複年限,教學的問題幾乎都一樣,都沒改善,遑論解決了。為什麼?明明只是小疏忽小缺失,應該很容易更異才對啊,為什麼會依然故我呢?可能的原因有三,其一與沒有相互切磋討論的平台有關;另二與個人有關,分別是1.不會解讀;2.未留下任何可用來據以改善的資料。此處的資料有二,其一是教前的教學計畫,其二是教後的參觀或省思紀錄。省思紀錄和解讀有關,其做法可用我的教學描述和解讀做為參考。我這兒要提的是教學計畫。請問:你寫計畫嗎?你會寫計畫嗎?沒有教學計畫的話,老師此次教學到底是怎麼教的?為什麼這樣教?根本無從了解無從追循,年年如新歲歳依舊也就不足為奇了。老師們畏懼寫計畫,規避寫計畫,除非必要,否則根本排斥去寫計畫。我很想知道易老師有寫計畫嗎?她的計畫又是怎麼寫的呢?如果重教一次,會不會與這次有不同呢?
在職時每年都必須批閱修改幾百份的教學計畫(實習生每節都必須寫計畫,一般來說一個學期會出去實習試教三次,每次三節課,我教25個學生,25*3*3*2)原先也鄉愿的認為與我無關,只要依照以往的寫法和格式就對了,後來是因學生的反應才正視計畫的問題,也才了解師院先輩和同行扯了大爛污,製造了大笑話。計畫原先是為了協助教學的順利進行,卻變成了阻礙教學順利進行的最大因素,為什麼?因為你必須花費眾多的時間和精力,只為了完成沒人知道功能也無法發揮功能的垃圾。其問題和我如何解決的細節請參閱我部落格中"教學專業成長"的第七章,第八章,及第九章。我花了三章的篇幅專門討論教學計畫。
參觀教學觀摩前,我會先參閱實小老師的教學計畫,然後在參觀時再與他們的實際教學做比對,結果發現他們寫的計畫和實際教學的吻合度能達八成就已經算強的了(一般約六到七成五)。常看到的狀況是:計畫中有的活動在實際教學時卻不見了,或實際教學的活動計畫中卻看不到。可是改良後,我的學生之教學計畫與實際教學吻合度在九成五以上。計畫中有的,教學一定出現;教學時出現的,計畫中一定有。如此一來,計畫成了溝通的工具,是與已與人,甚至與過去及未來溝通的工具。與已溝通的意思是計畫擬好之後,每個活動的做法以及活動間的連繫都很清楚,所以自己可以再據以構思,使活動更精緻,活動間的銜接更順暢,甚至可以增加活動,使之更有趣更合理。與人溝通的意思是別人根據你的計畫可以提供經驗提出看法供你參考,你也可根據設計的活動與人溝通互動。與過去及未來溝通的意思是此次計畫可以是過去計畫的改善和修正,此次計畫執行結果也可供未來計畫做為參考。
我的做法是先設想單元目標,例如國語的教學目標包含大意,主旨,生字新詞,內容深究,形式深究等,那麼這節你主要的目標是什麼?(易老師此節課的目標是什麼呢?我一直在推敲哩。)然後你不是根據單元目標去構思行為目標,(能力指標我就直接把它刪了,因為那是供編輯教材用的,小小一節課不需要偉大得像寫論文一般浪費時間在目標和指標間),而是根據單元目標去構思教學行為,你要透過什麼樣的行為去達成單元目標,然後再根據你的行為去寫行為目標(你看得懂我這兒寫的意思嗎?目前一般做法是先寫單元目標,再據以擬訂行為目標,然後構思教學行為時其實與上述目標都沒什麼關係,只是教學行為構思完後,再將前面擬好的行為目標編號亂套在教學行為上,我曾經看過一本教學原理的書,裡面有提供參考的教學計畫範本,結果一個活動竟然列了二十幾個行為目標,這是什麼跟什麼嗎?又,根據單元目標構思行為目標,有點類似以空賣空,很難著手也不知對錯。以內容深究為例好了,你要如何把內容深究這個單元目標憑空化為行為目標?不容易,對吧?結果你卻將時間和精力花在這兒,結果後來構思的教學行為與上述目標都沒有關係,計畫上教學行為與行為目標間的關係是硬湊的。我的做法則是行為目標與教學行為是完成合拍的,因為先有教學行為後才擬訂行為目標。原先著書時的想法如此,現在則認為既然如此,那麼不要行為目標也沒什麼關係。因為單元目標下的教學行為就是行為目標的具體呈現)
還有一點與教學計畫的格式及寫法有關。目前一般的格式如下表:
教學目標 |
教 學 活 動 |
教學媒體 |
時間 |
評量 |
以易老師的第一個分組競賽為例,它的寫法在"教學活動"的欄位上可能就只有寫上‘分組競賽’而已,在"教學媒體"欄可能寫上‘電腦及螢幕’,時間也許是5’,"評量"則為‘速度及正確’。我把這樣的寫法稱為"靜態呈現",問題是教學是個動態的行為,你用靜態呈現的結果,教學者究竟想怎麼做?這樣做要注意什麼?計畫中都顯現不出來,別人看你的計畫只能猜測你可能會怎麼做,但因為不確定,所以無法與你溝通;而你自己雖然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只有模糊籠流的想法而已,沒有聚焦且不夠具體,因而也就無法改善或精緻,計畫-花了許多時間和精力寫就的計畫-就只能是沒用的書面作業而已。
我的教學計畫則將欄位用刪除法直接修改成兩欄(刪除法的意思是直接問這個欄位能否不要,能否用別的方式取代),一欄就叫"教學活動",另一欄則稱為"備註"。"教學活動"欄要先寫出活動名稱,以易老師的第一個活動來說可能就叫‘分組競賽’,名稱後列上行為目標編號及預訂的時間。例如"分組競賽,2-3;5’"(你看刪除目標和時間欄一點影響也沒有,反而使三者關係更為緊密,對嗎?)分組活動下面則詳述活動進行的步驟,例如1.分發器材(含白板,粉筆,板擦);2.說明規則並評估;3.螢幕呈現題目(事先確定電腦及螢幕沒問題);4.各組搶貼答案;5.評估快慢。"備註"欄則可能填寫1.事先將黑板依組別數畫好格子,寫好編號;2.選訂小老師幫忙計分…你看看,媒體和評量都含納在教學活動的撰述當中了,而且實際的教學與此處描述的活動完全吻合,對不對?而且我事先要求學生設計好活動後,一定要親自過過,因此連時間都幾乎是吻合的。說明不清,沒有評估,前後不一,活動顛倒,小題大作等等教學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對不起,很少也很難出現。
研究也發現一般老師在設計教學計畫時,因為計畫難寫,所以他們也不是依照著計畫的格式和順序來,而是構思幾個他們認為會引起學生興趣的活動,再做推衍。可是因為只有含糊籠統的想法,無法具體明確,所以不易精緻順暢,我們的寫法也解決了這樣的困擾。在我們的寫法之下,你甚至有了班級意象(classroom image)的能力-精準預估什麼行為可能會有什麼效果?可能出現什麼問題?因此問題可事先做防範,效果則能預估如何增強。
計畫沒用?誰說的?沒計畫你如何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