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讀教學是評斷分析他人教學是做了什麼?是怎麼做的?這樣做的良劣優缺又是如何?這跟指導學生一個教學流程讓他們能從容有序的進行教學中間還有一道鴻溝。因為別人的教學不見得就是對的,你即使能模仿它或改善它,如果它原本就有偏差的話,你再怎麼改善還是會有偏差,再加上每個老師都有一套獨門絕招,你參觀十個,就有十種不同的流程,那你到底要模仿誰呢?舉個例子好了,每節課都會有一個引起注意的動作,讓學生知道開始上課了,心要收回來了,老師們有的用拍手,有的放音樂,有的背詩或弟子規,有的用起立敬禮,有的班長或風紀在前面登記…年級不同,學生數不同,科目不同,老師們的做法也各顯神通…請問你要模仿誰?誰是對的?也因此我認為有建立一個教學模組的必要,我蒐集國內外較廣泛使用的教學流程,再觀察教學錄影帶,然後建立了初步結構,再讓學生去練習去使用,試教回來再檢討再修正,最後擬訂了一個模組(請參閱我部落格中"教學專業成長"項的第一章和第三章),把一節課的教學分成了準備活動,發展活動,以及綜合活動三個部分。準備活動再分成1.引起注意;2.單元名稱和目標;3.前導組體;4.引起動機或複習舊經驗。綜合活動再分成:1.復習並增強本節所學;2.檢討該節表現;3.延伸學習成效。 

  在準備活動階段,主要是在預告這節的主題,目標,主要活動等等-亦即告訴學生這節準備做什麼,準備怎麼做;發展活動階段,將預告的做什麼,怎麼做付諸實際行動;綜合活動階段,則告訴學生已做什麼,已經怎麼做了,他們的學習狀況如何?最後復習以增強學習成效…。這是連貫的系統過程。每個科目的流程除發展活動外都是一樣的,因此在開學時就要求學生熟練準備活動和綜合活動的流程。可是隨著科目的不同,發展活動的"活動"也隨之而異-國文,數學,音樂…的教學當然不同,那怎麼辦呢?最後的解決方法是求同存異,不管活動有什麼不同,其流程都能歸納出:說明,評估,練習,回饋,增強五個步驟。如此一來,從上課鈴響一直到下課鈴響,一切都在我們的規畫和掌握當中了,沒有任何的遺漏。

  再者,準備活動和綜合活動的時間都訂在五分鐘上下,不超過八分鐘-因為教學前會實際過過看,因此設計的時間都很精準,甚至超乎在職老師的意料之外。舉個例子好了,我們在參觀教學時經常看到實小老師採用分組型態的坐法,但是上課時卻有大半時間在講述,於是學生上課時就必須偏著頭才看得到老師,因此我要求學生上課-亦即引起注意的動作-採起立敬禮坐下的儀式,並將此儀式再細分成幾個步驟,班長喊起立後,老師-班級的法定領導者-必須立即將權力收回,做法是先評估學生起立有精神與否,必要時要學生重來;請學生坐下前先將椅子轉成面對老師,並將坐位挪寬一點,使他們能坐得較為舒適,然後再請他們坐下(大陸的起立敬禮是班長喊起立後,老師先向學生鞠躬,並且口說同學們好,然後學生再向老師問好,我不知道其理由是什麼?)。好,我請教在職的老師,這整個的活動-包括要求學生重做-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說起來你也許不相信,但實際上是:不到三十秒(你可以親自試演看看)。我的學生在計畫上,這個準備活動下的小活動時間就寫上三十秒,任教老師把它退回或圈起來,說沒有人計畫是用秒做單位的的…。

  在規畫時,你必須將準備活動和綜合活動的時間空出來,在教學時則必須將各該活動下的小步驟做出來-你記得我們已經熟練這些步驟了嗎-因此,一節課的計畫,你只要設計發展活動的部分就可以了。那發展活動有什麼要注意的呢?這兒容我加入一些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請教各位:一個人一分鐘可以講幾個字?以易老師說話的速度來說,最少三百五十個字吧?再請教:人的記憶幅度有多大?也就是別人講話時,你能記住的內容有多少?心理學上的說法是7±2個單位,對不對?心理學的記憶章節也提到剛學完的內容,遺忘的速度最快?你滔滔不絕的講個不停,學生能記得多少呢?最多±2個單位,對不對?那麼你講那麼多有什麼用?再者,一個活動的內容沒有即時複習的話,到下個活動時,學生對前一活動的內容可能已經忘得差不多了。如果老師在每個活動的後面都能加以複習,在每節的後面都能針對前面的活動結果加以複習,每天都能協助複習該天上課的重要內容;每星期…每月…你想想看,對學生的幫助有多大?但,令人扼腕的是很少老師注意到複習的重要性。經常看到的老師一直教一直教直到下課了還不罷手,甚至還佔用下課時間,然後一節接著又一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好像學了很多,實際上卻是一放學,今天所學已經忘得差不多了。那要怎麼辦呢?再請教:人的注意幅度有多久?也就是說:強迫自己專心聽講的話,能維持多久的時間不分心呢?TED的要求你看過嗎?即使是準備充分,例證多,價值高,且幽默風趣的演講,也不能超過十八分鐘。精彩的演講都如此,更何況是平常的上課?也因此如果是一節五十分鐘的課,那麼老師最少要讓學生休息或轉換活動兩次以上:說個笑話,講個軼事,閉目養神,想像美景,手腳動一下,背下詩詞,甚至交談一下…都是可以考慮而且是一定要的,對不對?

  所以呢?你設計好發展活動之後,還必須考慮加入兩個以上讓學生轉換心境以增強學習成效的小小活動(那要佔用多少時間啊?說來你或許不相信,不要一分鐘,利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換取學生十來分的注意,你說值不值得?)好,你都設計好了。最後要整體探討的是這樣的活動能達成學習目標嗎?活動的前後順序有系統有連貫且合理嗎?有讓學生轉換心境的活動嗎?活動和活動間的銜接合理順暢嗎?(以易老師的分組活動為例,白板貼上去後都忘了收回,表示沒注意到活動問的銜接)你可以上場了,一切都在掌握當中了。計畫達成率超過九成五,最棒的是教學超乎預期的好或壞的部分都可以在計畫上註明,俾供參考和改進。你也許會問:教學良劣不是參觀紀錄的事兒嗎?怎麼這兒會在教學計畫上註明呢?你再回頭想想看:我們的計畫與教學幾乎是完全吻合的,你在寫自己教學的檢討紀錄(參觀別人的是參觀紀錄,檢討自己的則是檢討紀錄)時所檢討的是一個一個的教學活動,然後再整體檢討,對不對?你要檢討的那一個一個教學活動我們在計畫時已經很清楚的一個一個的具體描述並呈現出來了,對不對?教學計畫,檢討紀錄講的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實際的教學活動-,自己教學後的檢討不在計畫上註明那要註在那裡?[因為教學計畫就是教學的描述了啊!參觀別人教學時的參觀紀錄則需一個一個活動的具體詳確的描述-可參閱一下我的描述-]計畫和紀錄既是同一個東西,那麼把參觀別人教學時所描述的紀錄,格式改一下,就可以成為我們的教學計畫,而且優點放大了,缺點改善了。教學者功力愈深,我們的功力也提得愈高。(後面我再以易老師的教學做為例子,讓你看看如何將別人的教學轉換為我們的教學計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學模組;教學計畫;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