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老師一上台的開場白是:「各位同學我們今天要上三國演義空城計的部分。」 [在教學時,除要考慮到教學的進行外,還要考慮到外在的情境,以此次教學來說,老師和學生應係第二次碰面,碰面打招呼,理所當然,除與學生打招呼外,與參觀的老師們打個招呼,亦可考慮;再者,縱觀該觀摩會,所有參加的人員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都知道參加的目的何在;然而,最無辜最不知所措的應該是學生,他們莫名其妙的被叫來,只知要配合陌生老師的教學,至於原因和意義,可能都茫然無知吧。我們一直強調要尊重學生,一直強調要以學生為主,然而就在與學生的互動中,可以清楚的看出來我們只是口頭表示,還是真誠的,真心的。三者,學生覺得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更會專心,學習動機也會更為強烈,基於上述理由,筆者以為吳老師開頭的部份似乎太過急促,太過事功為主了。筆者以為先跟學生打個招呼,跟觀課者打個招呼,再說明該觀摩會的意義和價值,似乎較為妥當,較為合理。做法是:走到學生座位前面後:「各位同學,早安。今天的場面好盛大喔,有好多的老師來參觀我們的教學,我們先跟他們打個招呼好嗎?請伸出右手比出勝利手勢,並搖動一下(老師示範並領做),謝謝各位。很高興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即將和各位同學一起合作,完成一節課的教學,供從全國各地趕來的老師和專家們研究和探討,看看有沒有辦法透過我們的教學找到更為有趣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使得爾後各位同學和各位的學弟妹們能夠學得更好,更快。各位今天的辛苦可能對以後的教育帶來很重要的貢獻,我先在此再次謝謝大家。」[這是準備活動中引起注意的部分][說明:你當然可以更改我上面的說詞,使之更符合情境需求,進步原就來自相互的切磋和討論。猜猜看,上面的說詞要花多久的時間,你可以試說看看,你會發現竟然不到半分鐘的時間,利用不到半分鐘的時間,跟大家打個招呼,感謝一下參與的學生,提高學生的動機和與趣,你說值不值得?應不應該?]
「今天我們上課的主題是(等學生唸出來):空城計,對,是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在這節課中我們希望能夠了解空城計是什麼?為什麼?也希望透過這節課的探討,讓我們能學習到在碰到危險的情況或困難的問題時,如何保持冷靜,利用最大的可能來尋求問題的解決。」這是準備活動中單元名稱和目標的部分] [說明:吳老師只提及上課主題,而且是一口帶過去,我覺得輕忽了一點。上課的主題和目標很重要,講了一節課,學生如果連上課主題都不清楚,你要學生記得什麼內容大概也不容易吧。當然你也可以用你的方式來顯示單元名稱和目標,只是,我認為教學前先掌握-也讓學生掌握-單元名稱和目標是必要的。]
「有看過三國演義或玩過電玩的三國嗎?三國時,打戰的主要方式是以個人的武勇和功夫,騎兵的衝撞和快捷,以及團體的隊形和陣勢為主,我們先來看看大陸三國演義連續劇中,當時軍隊的作戰情形。[觀賞影片相關劇情,約兩分鐘」當時的作戰大概是在布陣之後,攻城,守城,。空城計的故事背景是孔明派軍隊主力出去攻擊敵軍,可惜失敗了,敵軍主將司馬懿乘勝率領大批軍隊來攻打孔明,可是孔明的軍隊卻僅剩數十個軍人,在這緊張又危險的情況下,孔明應該怎麼辦才能解決眼前所遇到的空前危機呢?請大家先看看影片所示孔明和司馬懿各處在什麼樣的狀況下[相關影片約兩分鐘],請把眼睛閉起來,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孔明,處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怎麼做呢?為什麼?這麼做的後果又是什麼呢?[過了約一分鐘],[這是介紹背景和引起動機的部分][說明:在沒有背景說明又不了解背景的情形下,直接要學生讀文本找答案,感覺學生只能事不關己的在文字間進行遊耍而已,可是簡要說明背景並觀賞影片之後,學生將不止看文本而已,且能設身處地,甚至身歷其中的推敲玩味於其中了。學思達教學法的學意指自學,自己讀文本,但不必拘泥,教學的主要目的在協助支援學生學習,最好能讓學生學得有趣且有效,只要能達成上述目標,都是我們可以考慮也能欣然接受的,請想一下看看,採用我上述的做法是否比光讓學生去讀文本要更為合理,更能讓學生身歷其中?]
「好,等一下上課時,我們會以分組競賽的方式來進行內容的深究,螢幕上出現問題後,請你根據講義資料尋找並和組員討論可能的答案,然後我會抽一名同學來回答,假設是第2組的1號,他答對了,第2組就可以往前進兩格,不會答,則可向同組同學求助,求助對了,進一格;答錯了,不進格,我們將抽別組同學來回答。某組回答後,我們會請問別組有沒有不同的看法,有且有理,同樣進兩格,與原答對者看法相同則進一格,請同組同學先討論看看是不是了解得分規則,我等一下會抽問以確定你們了解得分規則。[等一會兒]「好,第三組的三號同學,請問我們得分規則是什麼?」[說明:該學生把活動的進行方式說清楚後,再請一名同學重述一遍,這樣大概就可確定學生是否都了解了;都了解後,老師才開始出題;如若該生說不清楚,則請另生來說明,清楚的話,請原回答者再說一次,以確定大家都清楚;第二名同學回答再不對,那表示老師的說明不夠清楚,不夠清楚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學生沒在聽;其二是學生聽不懂,此時老師可能要重新說明,說明完後,還需重復上述動作再確認一次。評估時不能只問學生懂了嗎?了解了嗎?因為如此問法是無效的,學生只能回答懂了或了解了,不然他能怎麼答?此時的評估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此處沒有確定學生是否已了解就進行活動的話,可能會突然發現學生似乎不了解,請問,怎麼辦?只能把活動停下來,重新說明;但此時有的學生已了解了,你的說明是對他們的干擾,他們還想繼續進行活動,所以不會聽你的說明,可能還會有不滿的聲音出來;有的學生還不了解,可是別人都不耐煩,而且有聲音干擾,他們將會心浮氣燥而且也聽不太到,因為有聲音出來,所以你的說明會變成跟學生比聲音的狀況,你費力多大聲說但成效不會好,所以如此,乃因你在活動進行前,說明完活動如何進行之後,沒有進行評估的動作,或者評估的動作做得不夠確實。這也是我在建立模組時,於發展活動的模組中,用活動一活動二來說明教學是活動的串組,並且把進行活動的步驟訂為說明,評估,練習,回饋,增強的主因。希望這樣的說明有助於老師們對活動進行步驟的了解。一個評估需時多久?其實不要半分鐘,但沒評估或評估不確實,那麼可能要花數分鐘甚至更久來確定活動能繼續進行,而且搞得大家心浮氣燥,抱怨連連,你看看,一個小動作影響竟然這麼大,這也是我說專業來自巨細靡遺的細節管理之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