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吳勇宏教學描述

壹.場景簡介

   這是天下雜誌主辦的2014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兩岸觀摩的台南場的教學影帶(感謝天下雜誌的提供)。上課的地點是在一個大禮堂中(?)該教學演示的目的應該是提供參與者觀摩切磋討論的機會。演示的場所是在禮堂的講壇上臨時佈置的教室場景中舉行。沒黑板,用白板,白板位在講壇的右邊(從下方的觀眾席往前看的話)學生十六人分成四組(每組四人),前後各兩組。課桌側對著黑板,每組一長桌,上罩紅桌布,桌上有學生置放的學習材料和文具。影片中可看到學生都將椅子轉向前面,面對白板,眼望前面,等待老師的到來。(從底下往前看,可看到班級的側面,正對著觀眾席的講壇牆上是兩個很大的投射螢幕,可將教學實況投射出來。白板的左前方約一米處是一罩有桌巾的小方桌,上置投射燈(?)

 

貳.介紹教師出場

  主持人在響鈴(表上課時間已到)的同時宣佈:「讓我們歡迎宜蘭高中吳勇宏老師。熱烈掌聲歡迎吳老師!」吳老師輕快的上台,一上台先向台下鞠躬致意,手拿著講義,走到白板前(沒有講桌,課桌距白板約兩米多,老師直接走到距學生約一米處,麥克風掛在嘴旁)面對著學生:

 

參.開場白及準備活動

  「各位同學我們今天要上三國演義空城計的部份。那,老師有給你們一個練習題對不對,回去做了沒?」(學生在底下低聲的回答做了)「做了喔,好,很好,」(手比畫著)(老師態度從容,臉帶微笑,講話快速,肢體動作很大,看得出極為認真及投入)[上面是開場白的部份]017「同組的同學檢查看看好不好,同學做了沒,沒有做的要叫他要做一下喔。」(老師大致走動巡視並看了一下各組)「好,都有做喔,那,等一下我們會有一些相關於課文的問題,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老師底下講義所附的內容當中,等一下我們開始的時候,你先把題目閱讀過一遍,知道老師要問什麼,再從底下的資料當中去尋找你的什麼?答案。找到之後,跟同組的同學稍微討論一下,時間到的時候,老師會請你上台發表」(老師在講話的當中有很多的手勢)(直接進入活動的說明)「這樣有問題嗎?」0111生答沒有。「沒有喔,好,那我們現在來看問題一」(評估用有問題嗎帶過)(影片顯示白板上貼著一隻可愛的大蝸牛圖案,背殼用不同顏色區分,呈螺旅狀)0126「請各位同學看一下問題一老師要問什麼,不要講話喔,閱讀就好,在資料的第二頁的地方,會有一個文本資料,好,可以了嗎?」(看看同學,再問一次):「可以了嗎?」(同學們點頭表可以)(說明找答案注意事項

 

投影在螢幕上的問題一:孔明所設下的空城計,內容是什麼?孔明說:「吾非行險,乃不得已而用之」,為什麼要用此計?][問題二:你覺得此計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這個計策有沒有破綻?如果有,是什麼?類似的計謀可再次使用嗎?]

  「好,那我們現在給各位同學十分鐘的時間,請同學們解決問題一的第一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0148等了一會「可以嗎?」(學生事實上已經在開始作業了)「好,現在開始,來」[同學們各自忙著翻找答案]「你們可以討論啊,回家有先預習好的同學,就可以先討論囉」老師又再問口:「如果還沒有的同學,要趕快喔」0210(同學各自找或寫自己的答案,十六個學生只看到兩個在稍做交談,其他都是各自作業)(老師巡視)(老師又突然出聲:)「仔細找,喔」(老師看到一名同學似有問題,因此趨前協助;老師在協助該生時,同組的其他三名同學還在忙著各自找答案)(畫面中很明顯可看到學生都是拿筆各自在找答案,寫答案)(師在一名同學背後站了段時間,看著她的答案,回頭看了一下時間,言語指導了好一會,聲音大到會影響其他的同學。其他同學則各自努力在尋找答案)

  (過了約三分鐘,0210-0538),老師提醒:「各位同學,你們大概還有三分鐘的時間喔,要加油囉」「有問題要舉手喔」「不要忘記有兩個小題要解決喔。」「你還要去想一下他為什麼會成功?」(老師又去指導剛指導過的第二名同學好一段時間)(此時已有同學完成答案,但老師並未注意,老師的注意力都放在一生身上)(老師終於指導完該生)「各位同學趕快,最後的兩分鐘,一分鐘的時間,最後一分鐘的時間。整理你的答案,好,可以嗎?」0807「同組的同學要互相幫忙喔」(某小組小聲問等下回答事項,老師也小聲回答(報告時),一定要拿著麥克風。)[每組桌上都放著一個麥克風]老師看了一下手錶「趕快喔,各位同學,還沒有討論的組要趕快囉。」巡視了一下課堂,又「為什麼會成功?內容是什麼?」「為什麼要用這個計謀呢?」(影片中有看到同學在交談,但似乎並不需要得到共同答案,也沒有那個需求-沒有白板或海報紙,而是各寫各的答案)0900「各位同學,已經處理好的請舉手,有沒有那組還沒有處理好的?」[沒人舉手或回應]「有沒有還沒處理好的,或還沒有看完的同學,有沒有」906「ok了喔,,ok了?」(有的學生抬/轉頭看老師)

  「好,那我們來請同學上來了」「刺激的時刻,啊啊啊,怎麼辦呢?」(分組競賽)(老師抽籤決定回答人選,第一次抽:第三組,再抽:第三個同學。)0928「是誰?好,拿起麥克風來」問學生要在那裡說?學生答後,老師說「第三組往前一格了」(此時可看出白板上大蝸牛螺旋格上接近尾端的某螺旋格內有四個不同顏色的子,老師將其中之一往前推進了一格)「好,來,請說,來」「」被抽到的學生回答:「我個人是覺得他設下計謀要騙司馬懿,讓他以為城內有伏兵,讓司馬懿退兵」0951師:「嗯嗯,還有嗎?」生:「然後第二個是因為孔明這邊的兵士和武將不夠多,不夠跟司馬懿對抗,所以用這個計謀讓司馬懿退兵」

  師一面將答案寫在手拿的紙上一面說「武將不夠多,所以用這個計謀讓司馬懿退兵,對不對?ok好,接下來」生答沒了,師回應說沒了,「好,第二個問題,你覺得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生有似乎點儍眼,愣了一會生:「可疑的地方太多了」1025師:「啊」(有點訝異或沒聽清楚)生回頭翻找答案,師:「好,趕快支援他一下」生翻找了一會,「孔明在城樓上,叫人彈琴,還有兩個童子一個拿寶劍,一個拿塵尾,然後城門大開」(學生講得有些結巴)師:「城門大開,因為這樣子,所以就…」生:「然後…」師:「就成功了,你覺得?」生點頭。「那你想他為什麼敢城門大開呢?為什麼敢這麼悠閒的在上面彈琴呢?」該生還沒坐下,拿著麥克風:「孔明…本身沒有這麼冒險過,他是第一次弄出這個計謀來」師「對,也就是孔明了解司馬懿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對不對?」該生點頭,「好,那除了這個之外呢?」生又在支吾,師:「看了之後,司馬懿太懷疑了,怎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那表示什麼,孔明除了知道司馬懿了解他之外,那請問孔明會不會了解司馬懿是什麼樣的人?」生:「…很會觀察孔明這個人,不會懷疑他吧?」師:「誰懷疑誰?講清楚」生:「懷疑孔明這個人」…「司馬懿會懷疑孔明這個人…」生「推測他在幹嗎幹嗎」「對對對」1214「也就是司馬懿這個人本身有一個個性,是一個什麼樣的個性?」生:「推測懷疑」師:「,推測懷疑,所以我們就可以來去思考,今天這個是要開給司馬懿看的對不對,所以孔明了解司馬懿-的個性,也知道司馬懿非常了解他,所以他敢不敢用這個?」學生支吾…師:「所以孔明採用這個計謀對不對」生:「對」1236師:「各位同學,等一下誰補,可見孔明做了一個什麼樣的東西?」1347「等一下我們開放同學來搶,我們留下這個伏筆,來,接下來,這個計謀有沒有破綻?你覺得這個計謀有沒有破綻?」老師笑出聲,又問,該生繼續答:「有」「有在那裡?」「如果司馬懿沒有懷疑就直接進去的話,那可能直接就被攻城吧」師:「直接被攻城,那也就是說,司馬懿如果勇敢一點他就直接攻城了,對不對?」1317

  「可是老師現在要問的是,各位同學請注意,老師現在要問的是整個計謀裡面是不是留有一些會讓人家懷疑的地方?在那裡?你覺得從計謀本身來看的話,其他同學可以開始看,你覺得從計謀本身來看的話,有沒有值得人家懷疑的地方呢?」1340(其他同學低頭翻找答案,但剛剛回答的學生仍然站著在翻找)「可以嗎?」生「他開門,然後士兵,士兵看起來不太像百姓…,派百姓去掃地」1412「那這個地方的破綻在那裡?」「太可疑了,平常百姓看到那麼多人,應該會跑吧,而且開城門…」「好,很好,百姓,第一個破綻,對不對,叫兵士扮做百姓去掃地,平常人應該會害怕,對不對?應該會怎樣,對不對,但這些軍士卻怎麼樣?旁若無人,不害怕,對不對,所以這是一個很大的破綻,還有嗎?」該生還沒坐下,老師還看著他等答案,1455「還有沒有?如果沒有沒關係」(其他同學不耐煩的等著)「還有嗎?沒有了,好,那你覺得不可以再次用這個計謀呢?」「不太可以吧?」「不太可以,為什麼?」「用過一次,再用可以就會讓他覺得是真的沒有兵。」「嘿。OK,所以他覺得不能再用,再用會被識破,好,謝謝這位同學」1531「好,我們來看一下,還有沒有同學要提出你的意見跟想法的?空城計實際上應該有那些的內容呢?」(註:這個地方又回到第一題的第一子題了。)[同學們看著自己的資料]

  「還有他為什麼要用這個計謀呢?除了武將不足之外,還有沒其他的,諸葛亮還有沒有其他的考量呢?」「來,現在知道的同學可以舉手」[有一組四個同學通通舉手]「一個就好,來,誰?」1613站起來的學生再請問一次題目「他為什麼要用這個計謀呢?除了武將不足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生:「因為他當下如果決定棄城的話,城池必定是被占領的,所以…」「城池會被占領,所以這個城池就沒有了,對不對?可是各位同學要想喔,這個城池是大還是小?」(註:這兒的問題又脫離原先的問題了,我不知道為什麼又蹦出這個問題來)[其他同學翻找資料,回答的同學問同組同學]最後答:「大」「所以你覺得城池是大的?」生:「對」師:「好,所以放棄很可惜」生:「而且他現在逃跑的話,司馬懿可能會繼續攻擊,倒致全軍覆沒」師:「全軍覆沒,好,很好,我們快要接近重點了,全軍覆沒會怎麼樣?」「國家就會敗亡。」「誰的國家會敗亡?」「蜀國」「蜀國會敗亡,所以各位同學有沒有想到孔明為什麼要用這個計謀,武將不足,對不對,武將不足是個重要的因素,第二個重點是什麼?城池如果被占,我如果逃跑,被抓到了,我後面的國家就會滅亡,所以我必須用這個計謀來解決目前的戰況」「這就可以延續到什麼呢?我們下一題你就會發現」[手掌前伸往下壓,請回答者坐下]1800「那就可以回到第二題,你就可以發現成功的因素,成功的因素是什麼?除了掌握住了司馬懿,也要掌握什麼?一起說好不好,掌握什麼?」[學生靜默著,不知老師意欲何指;有名學生甚至搖了搖頭,不知老師要的答案是什麼。]「自己的實力。所以這叫做什麼?知己知彼,就可以怎麼樣,百戰百勝」[老師大動作說明著]「所以要了解自己的實力,了解自己的狀況,然後分析到對方,對不對?」「這就是空城計可以成功的原因,跟什麼?關鍵啊!了解嗎?所以,一定要掌握到司馬懿」1845

  「這就可以再深入去思考一個問題,假設主將如果換成別人的話」(老師停了一會兒)「假設敵方的主將不是司馬懿,你覺得孔明還會再用同樣的計謀嗎?」1907(學生小聲在底下答不會)師:「為什麼?」(學生看著老師,沒有回話。)「其實文本裡面有告訴我們,對不對?」(學生翻找資料)師:「主將如果換人,孔明也就不敢用這個計謀,對不對?在那裡?誰可以告訴老師?」「舉手就有分數,趕快」「好」(點一名舉手的同學)師:「在那裡?」該生唸出資料上他認為的答案,師:「喔,這個地方,孔明自己覺得的喔,孔明覺得的司馬懿…,文本裡面有一段,清清楚楚的,如果主將不是司馬懿的話,結果會不一樣,在那裡?」1959「而且那個人,他就說了那句話」老師笑著說,第二個回答的學生再舉手,老師點他,他唸出找到的內容,師:「對,好,所以他設計了一個什麼?」老師一面說,一面在蝸牛上移動該組,表獎勵2022

  「他設計了一個什麼?」學生靜默無言,「剛剛老師不是問了嗎,如果敵方的主將不再是司馬懿,那個結果會不同,對不對?為什麼會不同?因為在文本裡面有暗示我們,如果換成是誰,司馬昭,他就會幹嗎?」生答衝進去了,師「衝進去了,所以今天換了主將,孔明會不會用?」生答不會「不會。剛剛我們不是得到一個結論嗎?這個成功的因素是因為知己知彼對不對?所以如果是不同的人的時候,你就要有不同的怎麼樣?有不同的打算跟什麼?變化」「就不能夠一體怎麼樣,一體適用了,對不對?」2101「好,這樣了解嗎?這樣子有沒有問題,很棒喔 」「各位同學你看,第一組已經很認真的,那麼多的分數了喔」(老師忽然指著白板上蝸牛的前進格子)「其他的兩組同學,期待老師抽籤這樣會沒有分數」「好,來,我們現在來看下一個問題…」(問題三:孔明最後說:「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你覺得如果孔明是司馬懿的話,他會怎麼做?為什麼?)「好,…五分鐘的時間,這個句子在什麼地方,知道吧?五分鐘的時間,你如果是孔明…」學生翻找答案,…2200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國文教學;吳勇宏;教學解讀;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