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靈活互補傳統教學不能完全翻轉

 

 

【聯合報簡麗賢/高中物理教師(台北市)】

2014.09.30 02:34 am

 

昨日聯合報大篇幅報導,二千多位教師在教師節主動參加教學法研習,令人感動,也藉此自發進修,了解教師對提升教學效能的渴望,這是學生之幸,也是教育進步的動力。

教學法對學生是否助益,是否能提升教學效能,要素有三:學生學習態度是否積極、教師課前準備的深淺,及教師能否靈活運用。

以「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而言,不同於傳統教學法的地方主要在學生是否能做好課前預習,學生是否能主動參與討論,是否能提出問題與思考問題,這亦是學生是否能成為學習主體的重要因素。當然,學生是否能參與討論和主動預習,與教師的溝通激勵技巧有關,也與教師是否嫻熟這兩種教學法有關。此外,如果班級人數能降低,例如學生人數只有三十人或更少,實施上述兩種教學法的效能應該更好。

我在公立高中擔任物理教師,高中物理課程對學生而言屬於較難的科目,物理專有名詞和定理定律對初學者而言,較艱深難懂,如果每一堂課要實施「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教學法,必須具備較長的上課時數,否則很難完成課綱的進度要求。以目前而言,必須以傳統教學法為主,「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為輔,例如新的物理單元,採用傳統教學法帶領學生認識物理概念,講授期間穿插師生問與答,也可以讓學生體認「溫故知新」及「學思並重」,透過師生對答,學習如何提問與表達[我不知道該師所謂的傳統教學法指謂的是什麼?講述嗎?如果是的話,那麼我的想法是可以將這個講述的部份攝錄成影片,這樣做的好處是教同科目同進度的老師都可以使用;而且因為要攝錄,所以老師的準備可以更充分,講解也可以更清楚,甚至因為輔助的教材或資料較多,因此學生更易理解;再者,在課堂上學生容或有不清楚處,要再請問老師或有困難-因為老師有進度要趕,或者其他因素-,此時可再觀看影片;而且影片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請教同學或他人;不會像目前的課堂上課般,上課聽不清楚,就只好去補習了。再者影片攝錄一次後,可以重複使用,不必每年重複同樣的內容。至於問答的部份,則必須在課堂上實施,是目前仍須班級的唯一理由,亦即班級必須在網路之外尋求生存之道,而老師和學生的實質互動-學生有動作,有學習,是需要班級的唯一理由。]而在實驗課程可採取「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可以是先讓學生看影片,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手冊,兩堂實驗課就能實施「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我不了解為什麼實驗就可採翻轉教學,實驗必須注意的地方或者重點所在,反而必須教師加以清楚說明並特別強調才對,不是嗎?而且實驗時必然採取分組的方式,加上學習共同體的名稱就更加時麾了嗎?又像傳統教學法,翻轉教學,學習共同體等等所指謂的什麼似都應加以解釋,使別人了解你說的到底是什麼。]

傳統教學法並不是完全落伍或填鴨,「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法也不是完全創新的「神式教學」,更不是完全適用於各科教學或各單元教學,必須考量各種科目、因素和時機,才能「因材施教」發揮各種教學法的效能。如果各科老師只知道教學法的皮毛,每一科每一堂都要實施「翻轉教學」,可能會造成學生疲於奔命預習的壓力。若教師無法掌握教學技巧,學生可能一堂課下來,抓不到學習重點,反造成學習焦慮。翻轉教學及學習共同體已經對該師產生影響了,這是好的現象,因為教師一職是相當孤立的,高中以下學校,,雖然全國有多人教的是同一版本的同樣內容,但是沒有人知道別人是怎麼教的,所以只要有一個機制,老師們當會樂意了解並參考別人的做法-請看前面教師節教師的踴躍進修即可概見-,但是像這樣的討論相對空泛,而且這樣的討論離開了教學現場,易流於空口說白話,最後不了了之,最好是將所有的節次-首先當然是先以一兩節的內容來做實驗,其他的年級及科目也可比照-,由同科教師,針對且樣內容,以共通的語言來加以備課,或者以共通的語言來告知別師你的教學規畫;教後,並以共通的語言來討論分析優缺良劣-要有一個溝通的平台。如此一來,老師的孤立文化就可獲得改善,知道別人和自己同樣認真投入,自己當然願意更負責盡職;集思廣益的結果當然勝於單打獨鬥,加上事前有規畫,事後有檢討,因此,效果更易顯現。只是這兒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師們沒有班級教學的共通語言,老師們缺乏解讀班級教學的能力。什麼叫解讀班級教學的能力呢?備課時這能力指的是明確說明在教學中準備做什麼,準備怎麼做的能力;教之時這能力指的是能明確說明在教學中正在做什麼,正在怎麼做;教之後的討論中這能力指的是明確說明在教學中已經做什麼,已經怎麼做的能力。你可以用你的一節教學做實例,告訴別的老師我上面所言,如果該師清楚了解你所說的,那麼你已經具備此能力了,如果該師無法清楚了解,你就不具備此能力,你可以試試看,我自己的經驗是:絕大多數的老師都缺乏此種解讀教學的能力。缺此能力,對不起,老師還是脫離不了孤立的狀況,因為不管是備課或討論都只能空泛籠統的各說各話。

教學法是否能提升教學效能,教師扮演重要的角色,能充分準備課前功夫,嫻熟教學與發問技巧,具備良好的溝通表達能力,最好還能訓練抑揚頓挫的美聲,引導學生「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我想一個「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老師,必然能視目前台灣的教學環境,靈活運用教學法,提升教學效能。看完他的文章我的感覺是他還是傳統講述法的信徒,而且只會此法,只是受到翻轉教學及共同學習體的衝擊,有些感觸而已。他會不會採用翻轉呢?應該不會,看其最後一段,給人的感覺是他對自己有信心,並認為自己的教法不會比翻轉差,不知你的看法如何?]

2014/09/30 聯合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