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學分科分級國教有解

 

 

【聯合報王立昇/台大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2014.09.30 02:34 am

 

十二年國教實施以來,因免試入學卻要比會考成績而遭致「免試非免試」之議。依據高級中等教育法,「免試入學至一八學年度,應占核定招生總名額八十五%以上。」然而,一三學年度的免試入學名額已達九成,明年可能高達九十六%。這是否代表十二年國教成功了呢?但教育部說:「真免試」在執行上有困難。也許就是這個原因,教育部因而不敢大肆宣揚。

教育部經常強調十二年國教就近入學的目標,並採取了修改升學制度的激進手段,但粗糙的做法造成整個升學制度的混亂與學生及家長的不安,出了問題之後就說家長的觀念要改。事實上,哪一位家長不希望孩子就近入學呢?如果住家附近就有適合孩子的學習環境,家長會捨近求遠嗎?

要達成就近入學的目標,要先建立地區優質的教學環境,但那絕對不是靠口號式的「均優質化」,而是要施行「分科分級教學」。

李家同教授創立的博幼基金會日前推出了英文及數學的基本學力檢定平台。在數學部分,學生的程度從易到難分成一五多級。學生可透過平台自測程度,循序漸進地學習。博幼基金會採用這樣的方式帶起來許多弱勢家庭的學生,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分科分級教學體制。目前學校的運作方式是將學生依照年齡加以分級,認為該級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樣的內容和教材,其運作宛如裝配線一般,不能越級,不能加速,當然也不能減速,也就是說不管資質如何,學生都必須配合這樣的運作方式,於是班級當中快的必須等慢的,慢的因為跟不上,所以必須上補習班,必須漸漸的成為班級的聽眾和觀眾,成為班級中的旁觀者。學者將此稱之為三一教育,不管程度有無差異都是同樣的教材,同樣的進度,同樣的評量。所以才會有之後的改革,學校多元化,自學亦無妨的狀況產生。

我們所謂的有沒有學會,或者有沒有資格上什麼樣的學校等,都是透過所謂的考試或評量,可是為了運作的方便,這個考試或評量經常流於形式,也因此會聽到說什麼偏遠學校的學生,國中畢業連英語字母都不會等狀況,或者現在的大學生程度太差,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懂的說詞,以往這種現象很難處理或因應。然而在目前,這已經不是問題了,學力檢定平台可以清楚知道學生學了什麼,會了什麼,如果再配合網路教學,那麼學校的功能或者教師的角色都將與目前有很大的出入了,看過我上傳的可汗學院,或者杜拉克所說三十年後大學都會不見,都告訴我們現在就必須思考網路教學和檢定配合起來,教育應如何因應的問題了。

美國學生進入初中就開始跑班上課。以美國奧瑞岡的初中(六、七、八年級)為例,數學分三級。學生入學時進行學力檢定,多數學生從六年級數學開始修習,但也可以直接跳級上七或八年級的數學,上完八年級數學後,還可以選修其他數學課或去鄰近的高中上數學。到了高中,若修完高中的課程,可上大學的預修課程。如此適性靈活的學習環境,可能在台灣實現嗎?

芬蘭在一九八二年開始推動「高中無年級化」制度,將原本三年的學制改成二到四年,學生在學校不分年級修課,每個學生都可獨立選擇並安排自己想學習的課程,有專屬適合自己的課表,在修得足夠的課程數後即可畢業。這個制度經過小規模實驗的過程到一九九九年立法後全國實施,成功地改造了芬蘭高中的學習環境。

當然,台灣環境與美國或芬蘭不同,未必要以外國為師。過去台灣也曾推行「學科能力分組教學」以解決「常態編班」不適性的問題,卻常因空間、師資、課程安排及標籤化等問題而無法落實。但近幾年仍有多所國中致力推動,新竹縣照門國中就成功地進行了英文、數學、自然的分組教學。分級教學之後,孩子的學習有起色,更有動機,英文分級讓孩子更開口說英文,數學也更願意投入思考,因為進度配合程度,孩子看到了學習的意義。

如果能如博幼基金會的規畫模式,讓學生按部就班分級學習,如果能在各高中推行分科分級教學,只要住家附近的學校有適性的學習環境,家長當然就會放心地將孩子送過去,「就近入學」的目標也就水到渠成。

當孩子都能各就各位適性入學,就不會發生競爭激烈的超額比序,自然「真假免試」的問題就迎刃而解。只要再輔以適當的特殊智能學習環境,台灣的教育就能重新出發,為台灣的學子開創一條適性的康莊大道。[王立昇的看法是目前的學校依然保留,只是技術上稍加改善,就可以適性入學,十二年國教的升學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我的看法則是如果我們將各科各類知識都加以系統化之後,攝錄最能詮釋者的影片上傳,輔以系統化的檢定平台,那麼我要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時,從檢定平台中隨機出想檢定項目的同級試題,即可了解該學生是否達何程度,能否進級,那時有無學校其實無關緊要,甚至連台大都可以不要了,以王立昇任教的應用力學研究所為例,應用力學很重要且必修,我們可以將此科目依其知識架構予以系統化,分門別類由簡到易排列,只要是講述或呈現的部份,我們都可以請到最能清楚詮釋者,攝錄其教學,然後放到網路上,讓學習者自行依其時間和程度加以學習,不清楚的部份可以找同學,請專家,向老師請益,學習過後,自行上網檢測,通過後即取得該學分或即證明已習得某內容。這個詮釋者,甚至不必是國內學者,再以應用力學為例,史丹福或伯克來或東京或倫敦或柏林或...大學的某教授已有該科的教學在網路上,他的講述比國內學者的講述還好,那國內學者就不必再講述了,至於語言問題,研究所程度英語應已達足以聽課的程度。其他科目類此。

換言之,在網路時代,老師上課時認真講課的教學方式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了。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想上社大學習詩詞吟誦,後來上網搜尋了一下,該師的吟誦當然不錯,但網路上還有另外三種吟誦方式,就放棄上社大了,因為你可以依你自己的時間,依你自己的興緻去學習,與人一起學習,例如上社大,上課時還需等人或讓人等你,進度內容等都必須與別人配合,遠不如自學來得方便和舒適,在此狀況下,需要學校的部分可能只剩與人共吟了,此點也可藉上網尋找志同道合者來解決。在此情況下,請問要老師做什麼?要學校做什麼?這也是我說老師的角色和學校的功能都必須重新檢討及思考的主因。

那我對十二年國教有何看法呢?我認為學生不必再上學了,自己找幾個朋友,共同學習即可,建中北一女在國內屬一屬二,但在世界上排得上什麼名次呢?唯一的問題是自行學習,易流於偷懶怠惰,因此需要一個機制予以提醒和督促,自己也必須能夠自制,懂得取捨。至於如何做到呢?我也還在思索,你說呢?

在改革或修正時,不要認為只要改一樣就可以了,國內的改革之所以每每成為大鬧劇,原因之一就是認為只要改一樣,就沒有問題了,或者問題就解決了,不是這樣的,任何的改革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看看十二國教就可以了解了,為何原先的問題沒解決,反而造成更大的問題,因為沒有考慮到動了這一髮之後全身受到了什麼樣的影響。

再以李家同的數學檢測為例,假設我是國一生,可是我的檢測結果認為我的程度是高一或小五,請問我還要待在國一班上嗎?國一的老師要如何教我?要教我什麼?我的意思是一旦使用了網路教學及檢測後,班級就不再是原來的班級了,因為學生所學的進度和內容都不一樣了,原先的班級已經無法運作了,老師的角色也必然與以往不同了。王立昇在提到美國,芬蘭及新竹照門中學時都是一筆帶過,事實上,我感興趣的正是他一筆帶過的部份,分級分組教學後,老師到底要如何教學?學校到底要如何運作?這樣的教學和運作合適嗎?可以複製嗎?需要修改嗎?或者乾脆就不要學校了?但不要學校之後,教育又要如何實施呢?

目前之所以還需要學校,最主要的原因是知識系統化內容和評量及攝錄部份。我會建議現職老師注意此問題,趁現在網路教學還沒成為風氣之前,儘速了解並嘗試老師可以著力處,也就是說老師應了解自己在網路時代應具備的角色和功能,並建立自己的不可或缺性。教學必須改革那已經不成為問題了,那已經是必然的趨勢了。老師們似乎可以與教同科同年級的老師共同合作,將需要講述的部份-例如這個學期的內容,先依難易分級排序,推舉伙伴加以攝錄後上網,時間不要超過六分鐘,或者上課之前請學生先行預習或上課時請學生觀看,因為只有幾分鐘,上課時或看完後再分組討論,並以競爭方式予以評量,再上網檢測以了解學習狀況,教師再依學生學習狀況予以增強或補救教學。攝錄的教學也可做為上課後,重溫或復習之用。

如此教學後,伙伴們將心得看法以文字或影音或會面方式予以檢討,並做為下次運作的依據或參考,使得自己慢慢習得並建立配合網路教學和檢測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這種能力必須是科技無法取代且是助益學生學習中所不可或缺者。

2014/09/30 聯合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教學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