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鄧彤:空城計

 

影片標題:2014國際閱讀教育論壇[台北場兩岸觀摩]<空城計>

教學者:上海語文特級教師鄧彤老師

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BC3rY4dHL0 

 

  教室是利用大禮堂的講台來佈置的,前為黑板,上面還有"民國103413日星期三"字樣(在黑邊的左邊,寫得並不整齊))及值日生"米娜姐姐"字樣(在黑板的右下角。又黑板留有擦痕,並沒擦乾淨)),學生四人一組,共五組,四張桌子以兩橫兩直的方式併在一起,學生全都面向黑板坐著。[有十幾名老師坐在後面的地板上,共同上此課。]底下的座位黑壓壓的坐滿了參觀的老師,他們看到的是台上學生的側面。面對著的則是兩個大螢幕,其一是老師投影用的;另一則是上課狀況的錄影。[個人看法:1。看到黑板及學生狀況是在影片的第十二秒,該節既係專為閱讀教育所做的教學觀摩,因此與之無關的東西都應去除,例如黑板上面的無關字樣,即令為原班原有,亦應去除;又,黑板一般來說是呈現教材最重要的媒介,因此保持乾淨乃基本要求,在如此盛大的場合,更不宜留有擦痕。2。又學生分五組,每組四人,因此除面對黑板的兩人外,另外兩人就必須將椅子轉向黑板坐著,課桌在其側邊,如此坐法並不舒服,而且每個座位的後面都是空的,沒有支撐。我不知道是否原班即係如此坐法,但睽之觀賞教學時,學生應答支吾,可見平常缺少回答機會。我們可再據以往前推估該班即令分組也缺少相互討論的機會(相互討論目的在相互合作建立共識,以便回答老師問題,或者發表己組看法。從教學時應答支吾,再對照他生對被點到者抱有幸災樂禍的微妙態度來看,該班即令有分組也沒有發揮分組應有的功能。)既然如此,傳統座位或者更為合適,一方面全班都可以面向黑板-不必有一半的學生聽課時面向老師,寫功課時又必須轉向課桌-;再方面坐起來因為後有依靠也較為舒服。3。既然有那麼多的人參加該盛會,加上上課地方與原來教室有異,因此在攝錄時似可以先利用全景的鏡頭,讓觀賞影片者馬上對場景有概念;4。老師坐在後面地板上一起參與此課,老師們的認真值得肯定,拿幾張椅子讓他們坐得舒服一點,應該不為過吧。]

   

  影片一開始,主持人:「…熱烈的掌聲歡迎上海國中特級老師,鄧彤老師。」[個人看法:這樣的說法沒頭沒尾的,有點奇怪。我認為像這樣的盛會,司儀首先應告知這是什麼樣的狀況,其次應該感謝的除了老師外,也應該包括學生,甚至得招呼一下參觀者。老師及參與者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學生則在沒任何好處的情況下,還必須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來配合來協助來完成該節教學觀摩,所以應該感謝的要包括他們。各位想想看:是否如此?理論上是這樣,應該沒錯,但實際上應該怎麼說呢?]

  鄧彤老師在講台前向大家鞠躬致意。鄧老師頭髮顏面疏理得很整齊,穿淡灰色西裝上衣,淡藍色西褲,白襯衫(但未打領帶),面帶微笑,溫文儒雅,走到黑板前。[個人看法:容我請教一下,這樣的場合對擔任主角的教學者來說算不算是正式場合?正式場合正式服裝,對吧?鄧老師的穿著算正式服裝嗎?我知道你會說什麼?上課必須寫黑板,必須走動,太正式的服裝不太方便…,我也當過老師,我知道,但在這種場合的正式服裝是對自己的尊重,對盛會的尊重,對參觀者的尊重,即令不方便,也要勉為其難。容我說個小故事,你或許會對我如此在意服裝有些許了解。在政大教研所就讀時,同班有一韓國女留學生。我和她同上了一個學期的課,你知道嗎?我從來不知道女人的帽子可以有那麼多花樣的,她上課時也戴著帽子,而且沒有兩節課的帽子是一樣的。她的帽子有時像個簸箕,有時則只是一根羽毛,有時中間縷空,有時旁有凸出,有方有圓,顏色就更多采多姿了。我當時擔任研究生學會總幹事,主要的任務是辦理一個迎新送舊的雞尾酒晚會。當晚這名韓國同學穿著韓國的國服,我笑著問她這樣的盛裝打扮走過政大校園不會太過招搖嗎?她的回答竟然是:在韓國,正式場合一定要正式服裝…我頭皮一緊,說不出話來。韓國當時經濟政治社會都與台灣有段距離,但是教育…?我想起了灑掃應對進退的與生活沒有距離的古代教育…我看著參加的師長,全部盛裝;我看著進場的同學學長,全部便服…我就不要再提經國先生過逝時她穿的表達對我國國家元首去逝的紗麻服和黑結了…,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服裝的問題,我相信你也沒有,我們連正式的國服都沒有…,我覺得我們的教育與韓國比起來,相差了數十年…就因為這樣一件小事:正式場合要穿正式服裝。鄧老師如此穿著,看著他欲正式又不很正式的服裝,我想他在決定穿什麼時應該也很掙扎,我想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沒人告訴他服裝的問題…]  鄧老師0.12)手按了下搖控器。「各位同學,大家下午好。」同學坐在座位上說老師好,鄧老師有點不自然的向同學鞠躬致意(鞠躬時雙手下垂而非貼身就因為這樣一個小動作看出他有點不自然。)。並稱有幸與同學們共同學習一節空城計的課文。然後自我介紹係來自上海,接著提及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有所中學的校長要求學生在初一初二必須讀完四本中國名著,初一西遊記及水滸傳;初二則是三國演義和紅樓夢。最後在初三把初中三年的國文課程全部搞定,該校語言程度普遍較好,可見讀名著有其功能。[國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應該是在培養學生帶著走的能力,國文教學不是老師蒐集一堆資料,設計詳盡的學習單,然後上課講講講,學生則只能背背背和當假人的,不是這樣的!只是上述說法籠統了點,實際上老師們是如何藉由四大名著來培養學生閱讀該有的策略和知能的呢?重要的地方在這兒,可惜這兒沒提。幸好鄧老師在台北場教學觀摩結束後的議課時提到了,這兒的意思不是把初一初二該有的教材放棄不教,那顯然不合常理也不合規定,鄧老師的做法是每週抽出一節的國文課專門來教四大名著之一,例如初二國文每週有五節,那麼上學期就每週抽出一節來專教三國演義,一學期有二十週,那就表示要用二十節的時間把三國演義重要情節教完,教完之後,學生大概懂得如何讀出字裡行間的意思了,之後再將習得的技能用於國文課本的閱讀中。我們的國文教學似乎特別重視課文,甚至為了沒教完而趕課,可是從上面鄧老師的說法中你可以看到:有了閱讀策略閱讀方法,國文教多教少其實並不重要,或者說沒那麼重要。我也想在這兒談談我對課本的看法,我在國小任職時,國語有二十四課,當時我們是把課文當做不可更改不可增刪的聖典,趕課也要把它教完;八五課綱時,國語減為十八課,不到三年改推九年一貫,國語變成十四課;原本教材只有國編本,後來國編沒了變成審訂本,審訂本的課文出入很大,請問誰的是對的?誰的又是不可或缺的呢?整個過程中課本變得沒那麼神聖了,少幾課或者多幾課似乎也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澳洲教育,中小學甚至沒課本,老師可以也必須自編,課本不課本根本就可有可無了。有位老師提到有時為了趕課無法太顧及學生或教法!請問:趕什麼課?課本只是工具或媒介,你設法教導學生習得了閱讀的策略和方法,他自己就會去搞定課本了,你教不教完有那麼重要嗎?你看看王政忠,你看看張輝誠,有像上面所提的那樣教教教,講講講嗎?較大的問題是我們的教學沒法讓學生習得閱讀的策略和方法,反而讓學生因為國文太無趣太無聊而蓄意逃避和抗拒,上了國文後,從此對閱讀不感興趣,那才是最大的問題。那如何藉由不同素材讓學生習得閱讀策略和技巧呢?鄧老師把四大名著可以如何教的具體方法演示了一些些,值得我們來討論並參考]但是否只要讀就可以提高語文程度呢?恐怕未必,關鍵有二,其一要從消遣式的閱讀,轉變為專業式的閱讀;其二要從快餐式的閱讀轉變為有深度的閱讀,所以要有策略。老師說明此節將與學生較深入的探討課文內容。並提及上午才知道學生們在二年級已經上過此課。[個人看法:到這兒為止該節課準備活動應有的教材名稱,目標,及引起動機都有了;你還記得教學模組中的準備活動所包括的細目活動嗎?鄧老師幾乎都有了,而且用得如是滑順自然,嗯,高

 

 

     老師先請學生看看螢幕出現的內容:

 

            

一解回目

課文選自"三國演義"第95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師:「讀古典名著,特別是章回小說,第一步是要幹什麼?」3.41生沒回應,師:「你看老師這邊有個叫"解回目",這是我們讀古典小說很重要的一種方式,我們這個回目大家一起讀一讀好嗎?」  指著螢幕「馬謖,預備起。」個人看法:要學生齊做某事時,老師必須先起個頭以便齊一步驟,並固定速度。最怕的是只有前面的「大家一起讀一讀好嗎?」而沒有下面的領讀後,再交給學生的動作。那麼參差不齊,三三兩兩零落落的現象不免,必得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調整到大家齊讀的狀態。]生齊讀後。師「那個同學來把回目解說解說」,「你來說說好嗎?」他把麥克風拿給一位學生(全班都笑了),該生拿著麥克風有點不知所措,師請他就所理解說說看,該生說不太會師拿回麥克風問說:「那,那個同學會說?那個同學來說說好嗎?」又把麥克風交給一名同學,該生說不會,老師只好再拿回麥克風,口說請那位同學來說說看。終於找到一名學生願意回答,全體拍手鼓勵。生說是「解釋目錄。」老師說對,是要請他來解釋螢幕上那兩句回目的意思,問生清楚嗎?生說清楚,生拿著麥克風,老師站在他面前望著他等他回答,他站了好一會張嘴微笑貌,皺了下眉,老師問他是否清楚故事內容,生說不太清楚,老師說沒關係,又拿回了麥克風;第四名同學對故事內容的了解是普普通通,師說:「那表示知道一點是嗎?好,那來說說看。」生吐著舌頭,呆笑著,在全體掌聲中站了起來,終於吞吞吐吐的回答說第一句是馬謖拒絕諸葛亮的建言,所以失掉了街亭這個地方[個人看法:我在前面說該班學生應答支吾,全班對被點到的同學抱持一點幸災樂禍的心態,從上面的描述中大概可看得出來。這表示:該班學生很少回答問題,遑論主動報告,往前延伸,老師大概是上課講講講那一類認真執著但未顧及成效的典型的國文老師。而從學生的回答中也大概可看出來,他們對內容幾乎是完全不了解的。為什麼?是以前上課內容沒提到這部份?還是學生已經忘光上過的內容呢?你講空城計應該也會講一下孔明為何需出此險策吧?];此時老師請他等一等,說他把意思大致解出來了,但建言的不是諸葛亮…生說拒絕諫言,師說沒錯,但諫的是王平,對吧?…[該生笑了,全場也哄堂大笑];老師接著說因為拒絕勸諫,所以失去了街亭這個地方,街亭這地方放在回目中,表示這個地方怎麼樣,學生沒回答,老師因此說是"非常重要""是軍事要地,對不對?"學生點頭;師問接下來呢?生答:「諸葛亮彈琴嚇走了司馬懿」老師稱許,全體鼓掌,老師謝謝該生並請他坐下。老師提到回目的這兩句話,把主要故事都概括出來了:由於馬謖失了街亭,導致諸葛亮被迫演出"空城記"。古典小說回目非常重要,看回目大概就知道此章大概要講什麼故事。

 

      老師再次強調讀古典小說時回目的重要性,但只看回目肯定不夠,接下來就要:(老師按著搖控器,但螢幕一直沒動,師說它不太靈 )[個人看法:這種狀況是不應該出現的狀況,尤其是在這樣盛大的場合]

終於[螢幕呈現:二讀故事,文字下出現圖像,孔明在前,後面兩名小司貼著城門站著。]讀這個教事。(又停了好一會)螢幕再換,此時出現故事內容。老師請一名學生將內容讀一讀,該生讀得有些吞吞吐吐[可能是對內容不熟,加上文言文吧][個人看法:唸可以看出學生是否懂文意?是否投入?是否字正腔圓?是相當重要的基本能力。除了國文外,別的科目唸內容都有點奇怪,國文的唸必須將感情將感覺都讀出來,是特色之一。學生之所以唸得吞吞吐吐可能的原因是很少唸,或沒機會唸,亦表示老師沒有把握國文的這個特色

  老師請全班同學算算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內文中提及是雙方軍士的比例是十五萬對二千五]結果是六十比一,老師請一名已算出的同學說出答案,並問他這說明什麼?生答「敵眾我寡」,師重述一遍,掌聲如雷。師說「這位同學善於用成語來概括,是不是?」全場哄堂。…師:「…好漢難得雙拳,對不對?那個一個去打六十個,這個叫什麼?」師再說一遍:「一個人去打六十個,這個態勢什麼態勢啊?」生答:「自不量力」[哄堂大笑聲,坐在學生間的陪讀教授笑得嘴巴張得比誰都大]師說你們喜歡說成語,那再請一個說說看,他答:「必死無疑。」[笑聲更大了]師:「對,那真是必死無疑。」老師再請三名同學試試看此種情形應如何描述,生羞澀不語都不敢答,老師說我們有個詞叫「危如累卵」意思是什麼?同學們都不會,師接說或者說「兵臨城下」,這種情形非常危險,所以雖然不畏死的將士都還"盡皆失色"[個人看法:學生的回應可以用荒腔走板,莫名其妙,無厘頭來形容。此處之濫用成語,表示三點,其一他們的智力沒什麼問題;其二他們應該很少有回答的機會,所以抓不到問題的重點;其三他們根本已經忘了上過的這課內容在講什麼了。我曾提過老師一直講講講的課,老師辛苦,學生痛苦。而且學生在痛苦的學習以應付考試之後,再來很可能就把它蓄意遺忘了,我覺得這才是最大的問題。這表示老師有教跟沒教沒有什麼不同,更令人沮喪的是:學生很可能從此不再接觸類似內容。又,鄧老師短短幾句成語就看出功力了。可惜學生對這幾個詞都不懂意思,可能也不知道這幾個詞更適於形容面臨的狀況。

[內文]。「每個人臉色都變了,他們都不怕死,但這種情形卻是"必死無疑"的。」「所以大家擔心害怕可不可以理解?就容易理解了,對不對,所以我們讀到這段文字,作者羅貫中告訴我們大家是"盡皆失色",我們同學告訴我們是"必死無疑",對不對?」[你知道嗎?雖然學生似乎答非所問,但老師不止沒有譏諷或不耐,還蓄意伺機引用他們的答詞,如此一來,學生應該較不會畏懼回答,並很可能因之而樂於回答了。鄧老師此舉可稱之為循循善誘,嗯,不經意間顯現出來的正是良師該有的作為。讚。]

      師接著又問,諸葛亮在這種情形下,他又是什麼個樣態呢?[螢幕出現內文如底下""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塵土沖天,魏兵分兩路望西城縣殺來。孔明傳令,教"將旌旗盡階藏匿。諸軍各守城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語者斬之!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老師請沒發過言的同學來讀,並致謝。[該生照文宣讀,讀得慢且沒任何感情]師稱讚該生讀得慢又清楚,但是…[師範讀,快慢分明,節奏起伏,僅讀四句即已令人動容,並引來眾多掌聲。][個人看法:國文的誦讀是其他科目所沒有的,然而似未得到應有的重視,相當可惜。我們的孩子可能也沒機會聽到我小時候收聽收音機裡的說書吧,有些教材沒有誦讀怎能體會音色之美,怎能體會字詞間的含義呢?]

  師提及內文中孔明看到司馬懿的大軍到來後,即行下令,他每次讀到這裡,都覺得這中間應該添加些什麼,那應添加什麼呢?一生答孔明很緊張,老師說:「喔,孔明很緊張,然後就發布命令了。」[大家又笑得很大聲]。師提及看見上述狀況馬上就下令,這中間很短很短,這表示什麼呢?生答:「不重要[個人看法:你看到學生令人搖頭的表現了嗎?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只有直覺的反應,為什麼會這樣呢?這也是我為什麼說別人執教很可能是對原教師的一種檢核,而且半點都假不了,看看學生的反應就可推估原教師的教學大概是怎麼個狀況了。你還記得我提過我們的學生在上國文時必須先把自己的聰明才智關在門外,因為在老師講講講的上課途中,學生只能強撐精神的聽聽聽,不需用到聰明才智,不必發問或回答,長期下來,學生不會想了,也不知道如何去想了,具體表現就像學生這兒的表現一樣。][哄堂大笑聲]師問他為何如此說,他說:「重要的是孔明發布的命令,而不是中間傳令的過程。」老師解釋孔明看到了,在下令前他肯定會想一想,可是作者為什麼不寫呢?生答:「因為主要是要傳令啊。」老師請他坐下並謝謝他。老師接用他的回答說「他要傳令,這個命令肯定很重要,而這個很重要的命令,諸葛亮是在幾乎沒有思考的情況下就發布了。讀書讀到這樣的地方你要記得,它裡面其實暗含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示思惟的敏捷是不是呢?」[學生目無表情],「像這種字縫間表達的意思,我們要會讀出來。[個人看法:國文要教的就是將字裡行間隱藏的意思挑出來,點出來,期間要讓學生去唸去讀去解釋,老師則只需提問,只需裝儍,在問題間將字裡行間隱藏的意思點出來,協助學生去發現去發掘,再讓他們據以將這種知能應用到別的文章中。老師所提的問題中甚至還需含有與認知過程有關的問題,例如你是怎麼發現的?你為什麼會這樣認為?他這樣子的做法與你的相同嗎?有什麼不一樣呢?…學生目無表情,是否表示聽不懂或聽不出老師的意思呢?唉!鄧老師這兒所說的值得深思。][指著螢幕上的內文],「你看,一個計策想得這麼周全,他很快就發布了…19.13。接著呢?他在計策發布之後,同學們看看,最後一句,我想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我們一齊來讀一讀,好嗎?孔明乃披鶴氅,預備起(老師右手揮斬以強調,生齊讀。)[為了齊一動作,一直到中學都還可以由老師來引個頭,然後再交給學生]「你看這段文字,這句話和上句話不一樣吧?上句話把孔明發布命令的過程變得非常簡捷,就想剛剛同學講的怎麼想不重要,因為對孔明來講太容易了,…所以很快就帶過去,…接下來做的事情,你看看,你們把這幾個字圈起來,拿筆圈起來」(生動筆時,師續言)「披鶴氅,要花時間吧?」(生點頭)「戴綸巾,要花時間吧?」「接著呢,…你們讀著這個文字,就會覺得這個動作特別什麼?特別慢,對不對?那麼這一快一慢你們讀出了些什麼?有同學讀出來了嗎?…」21.17請一生回答,生說「調整心態」。師「或者說孔明心態本來就怎樣?」生「很緊張」(全堂笑聲)…「孔明肯定緊張,但在這麼緊張的狀態下,孔明怎麼樣?你看他的樣子緊張嗎?一點都不緊張,對不對?這就是領袖人物的風範嗎。…個人看法:學生的表現一直很脫線,很暴衝,很不可思議,但老師的表現則一直中規中矩,一直在循循善誘並伺機利用學生的答案。從老師對該段文字中前後兩部份快慢節奏的比較和說明,對老師們的教學應該有所啟發吧…?]

[個人看法:鄧老師在這兒示範了如何解讀原文,透過對原文的快慢節奏的分析和比較,試圖藉此讓學生了解字裡行間隱含的意思,相當值得重視,也是該場教學觀摩中最有價值和收穫的地方。]

57.00「最後我想請一位同學把剛才講的彙整一下,那個同學?」指定一位同學「總結,總結,來有請」(伸手邀請)學生說孔明城裡面沒有兵,老師請他不要細講,只要說如果要讀這種古典作品,可以學到那些方法可以用。「要了解對手…」師認為他一下子從閱讀的層面一下子就跳到了做人生活處事的層面,引發笑聲…

 

  去年看到的這個影片令我印象深刻的主因是"重教宛若新學",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教學觀摩的老師所上的內容係該班已經上過的教材,可是從影片中可以看見學生似乎已經完全不復記憶曾上過的內容。我只能勉強自己看了部份內容,並勉強自己把它稍加記錄。浮上心頭的第一個感想是:這樣的老師有不如無,因為有教跟沒教好像沒什麼不同,那要老師幹嘛?轉念一想又很同情老師,碰到這樣的學生,你怎麼說呢?但這樣的學生又一定與老師有關,而老師應該就是認真盡責的從頭講到尾還不罷休的…唉,總之,看後心情沈重,感觸很深。

 

  鄧老師所採用的就是我們曾提過的直接教學法。直接教法適用的場合包括年紀較小的;學得較慢的;以及所有剛學新的不熟悉的較難的教材的學習者。你還記得這種教學法其中的幾個原則嗎?

l   確立教學目標;

l   一小步一小步的呈現教材內容;

l   清楚且詳盡的解釋和教導;

l   學生高頻率的主動練習;

l   大量提問以檢核理解狀況,並讓所有學生都有回應;

l   初次練習時給予指導;

l   系統性的回饋和糾正。

  鄧老師的教學中大概都做出來了(你可以對照著我的記錄,看看他做了什麼?怎麼做的?)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一節教學。

 

 

整體省思:

  我根據著該節課的實際進程,就底下部分提出個人看法藉供參考,檢索原記錄,更能了解筆者意見之由來,更能評斷筆者意見是否客觀合理,從而對爾後教學有所啟發。

  黑板部分

  座位部分

  器材部分

  教學部分:我們的教學模組不止是教學的依據或指南,也可以是檢核教學的工具。綜觀鄧老師的教學在準備活動的部份,他把準備活動該有的細目例如指出主題和目標,引起動機等都用自然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了;在發展活動的部份,直接教學的原則他大概都做到了,例如:一小步一小步的呈現教材內容,清楚且詳盡的解釋和教導;大量提問以檢核理解狀況,初次練習時給予指導等等;在綜合活動的部份他請學生來做總結,整節教學完整且有系統。在觀摩部份,他以具體且實際的做法來示範他是如何指導學生來了解文章中字裡行間的意思,對國文教學應有一定的助益。期間他並以循循善誘的方式來協助來引導學生回答問題…,總之,這是一節相當傑出且發人深省的教學。

  循循善誘部分:

 

    學生表現部分:我覺得這節課最值得檢討和重要的部份是學生的表現部份。整節課看下來,學生沒有主動回答過;被點到回答時其他同學似乎有點幸災樂禍的感覺,而回答者則是支支吾吾的,他們對已上過的教材幾乎已經不復記憶;似乎無法準確抓住問題的核心,因而形成唐突怪異的現象。整體看來,他們的表現令人覺得不可思議,令人覺得難過。我在之前曾提及我所見到的國文教學,並就此發表過一些看法。在這兒我想請教的是:學生這樣子的表現與他們的國文教學有沒有關係?這是普遍性的現象還是該班獨有的現象?

    學生沒有主動回答過,被點到時自己支支吾吾,同學幸災樂禍,是不是表示:他們很少甚至沒有機會回答問題;對已上過教材不復記憶,是不是表示他們沒有復習機會,而且對所學不感興趣以致不想再去碰觸;無法抓住問題的核心,是不是表示他們沒有機會去掌握或了解問題,換言之,他們在上課時心思才智都可以丟在門外,只需靜聽發呆就可以了?你如果對照一下張輝誠在創發學思達前對學生的觀察,對照著網路上能找到的國文教學影片,裡面的教學大概都是老師準備充分的資料,然後呢?然後從上課鐘響一直講到下課鐘響,中間沒有任何停頓,沒有任何喘息;而且這種狀況是從中學到大學研究所幾乎都是如此。國文老師們似乎都認定這就是所謂的教學,教學就必須如此辛苦如此認真,然後才不負自己的職務!不負外人的期望!問題是:學生呢?老師們有沒有想到這過程中學生的感受?有沒有考慮過這樣子的教學學生學到了什麼?如果過程中學生的感受是無奈,是痛苦;如果這樣子教學學生學到的是空白,是片片斷斷的資料,是對國文的排斥和不滿,或者是對國文沒有了任何的期待和感覺,那麼我們的國文教學是繼續以往的教法呢?還是應該設法改變一下?設法讓學生有多一點回答的機會?多一點表現的機會?多一點主動的機會?多一點復習的機會?多一點休息的機會?我不知道吔,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這似乎應該由國文教師來回答。如果答案是"好像有理"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再具體明確一點,每節課最少問學生十個問題,並且一定要得到答案,目標是讓學生敢答願答樂答,我們的改變就從這兒開始如何?[請看一下zuvio,也許對我們的起步會有幫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鄧彤;教學解讀;空城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