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交流同課異構教學綜評一
我已經將兩岸高中教師在鄞州中學的交流狀況做了描述和分析,從中可以看到四位老師各具特色,例如易理玉的活潑親切,張全民的嚴肅正經,楊曉菁的和順理性,張銳的外柔內剛,都令人印象深刻。將交流實況上傳網路讓他人也能參考,更令人佩服。此種交流係要在師生初見面的情況下展現不同教法,以相互切磋觀摩,這其實是高難度的任務;再者交流目的應該是在擷長補短,只是四人均如此出色,均這樣自信,能否達此目的呢?老實說,心理上的可能性不大;再者,我在前面提過,要擷長補短,你得要會解讀教學,並且要有溝通平台。我所知道的教師大多欠缺解讀的能力,欠缺溝通的管道,欠缺交流的文化,因此…擷長補短?老實說,我是有些懷疑的。換言之,技術上的可能性也不大。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我在講計畫時曾提過老師需有計畫能力以及班級意象能力,你還記得我們的教學模組嗎?計畫時除教學前後的準備活動以及綜合活動是固定的(四位老師都沒做出這兩個活動),在規畫發展活動時,首先要確定單元目標,也就是這節課你想達成什麼目標,目標確立後,再來據以規畫教學活動(不管是老師主導的活動或者學生為主的活動都要有目標),一般常見老師在計畫時的問題是:他們先想幾個能吸引學生的活動,然後再後外推展成一整節的活動,因此,上完課都難看出老師想達成什麼目標,四位老師似乎都有此問題。(我會建議你回看我對易老師教學的評述部分)
那兩岸教師有何不同呢?各位可根據我的描述和解讀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要強行區分的話,我認為大陸教師的內容涉獵的程度要比台灣紮實廣泛,張全民幾乎將民初文人,白馬湖派,春暉中學等的相關資料蒐羅閱讀殆盡;張悅將面對古松的態度,做於何時,何類文體,幾個字,什麼地方用多少反問,又用多少問號等幾乎都是直接自然道來的;台灣老師則相對的對學生較為尊重,想用較有趣較多元的方式來進行教學,來詮釋課文。
那其他的相同部份呢?歸納起來,鄞州交流的四名台灣和大陸教師的教學有幾個共同的特徵,
-
老師都非常認真的想將此節教好,因此準備了許多的材料,比她們平常的實際教學要多很多(依張全民的說法,他們大概都準備了兩個月左右,全力以赴,追求完美的想法可以體會);
-
都是老師為主的教學,老師安排了一切活動;主導了一切的活動,也講述了幾乎所有的內容(易老師係以分組競賽替代講述,但本質雷同);
-
學生都被要求且已事先做好預習了(可以想見學生的壓力也很大,而且他們也確實都準備了,也準備得很充分,這可從他們回應老師的問題上看得出來);
-
學生的預習幾乎都用不上,最多是被動的接受老師的檢測,也因為學生的預習是沒用的,可以推知沒有老師的要求他們大概也不會去預習了;除接受檢測外,他們也不知道預習有什麼用?當然老師不會教他們預習的方法,他們也不懂也不想去懂預習的方法了;
-
教學內容都沒有脫離課文的範圍,甚至就是以熟悉課文內容為主要的目標;
-
不管是計畫或教學都是交由老師來單打獨鬥,而非群體作戰,事實上他們除單打獨鬥外,也不知道還有什麼方法和管道來合作;
-
其教法都是靠著自己的經驗累積下來的獨門絕活,並沒有根據什麼行諸有效的步驟或流程。也因此他們教學時第一階段的準備活動都做得不是很好,與學生第一次見面的開場白都可再改善;我們不知道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主要的教學活動是什麼?
-
他們的教學都是線性的,從上課一直講述或者說一直教到下課,而且都沒有復習或者增強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