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看懂教學(7-3-1)(準備活動)
搞懂教學是由"活動"所組成的概念後,看懂教學已經沒有多大問題。可是實小老師的教學觀摩所顯示的教學似乎沒有一定的步驟(我蒐集了當時實小老師教學觀摩攝錄的33卷錄影帶,各看了三遍以上。我當時是想先處理準備活動部份,因此帶學生去試教或參觀時也特別注意各節的準備活動,看了不下50班吧,我發現老師們各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可是對新手來說,他們卻需要一個比較固定有序的步驟,以便於練習或熟悉),雖然有教學指引或教師手冊,可是裡面的教學步驟卻往往語焉不詳,抽象模糊,甚至無法化為實際教學,在此情形下如何建立一套較有效且有用的教學步驟,就有了急迫的需求,因為我的學生馬上就要到國小去試教了。
事實上,我花了一段時間才建立了這樣一套可以用諸於各科教學的教學模組。最開頭要建立的是準備活動。蓋聶(R.M.Gagne)的教學事件首先引起我的注意。蓋聶提出的訊息處理理論旨在協助教師配合學生的「學習歷程」,設計適當的教學活動(訊息處理理論及蓋聶的教學事件網路上就有,請自行參閱。又,Borich(2004)在其「有效教學法」(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一書中極為推崇蓋聶的教學事件,並列舉該模式可以如何應用於包括國語.數學、科學、文法等等科目當中,並認為不止直接教學策略可以使用,甚至非直接教學策略中也可以使用,後者並再以社會科做為範例。可是我也要指出,教學事件似乎言之有理,然而實際要落實到教學中才需經過轉換,這也是我們在閱讀學者看法時必須注意處。)九項教學事件的前三項與準備活動有關,分別是:引起學生注意,提示教學目標,喚起舊有經驗。因此,我就先用這三項與老師的實際教學進行比對與比較,以了解這三個事件如何落實到真正的教學當中。
比對與比較的過程中又蒐集了一些資料,彙整如下:
準備活動的各家說法 |
|||
Rosenshine & Stevens, 1986 |
Borich, 2004 |
Gagne, 1985 |
Burden and Byrd, 2007 |
1.復習相關舊經驗2.復習先備技能 3.說明學習目標 4.說明本堂課所要學習的主要內容或大綱(需具有結構性)[屬前導組體]
|
1.明確告知學生學習的目標; 2.提供學生前導組體,使新舊學習相互連結; 3.檢查並提供學生必要的先備經驗;
|
1.引起學生注意: 2.提示教學目標: 3.喚起舊有經驗: |
1.檢查出席狀況、 2.引起注意、 3.每日複習、 4.引起動機、 5.介紹目標、 6.分發器材 7.明述方向。
|
實際彙整起來應該是
彙整活動 |
Rosenshine & Stevens, 1986 |
Borich, 2004 |
Gagne, 1985 |
Burden and Byrd, 2007 |
1.引起注意 2.揭示目標 3.前導組體 4.引起動機或複習舊經驗 |
○ ○ ○ |
○ ○ ○ |
○ ○
○ |
○ ○ ○ ○ |
彙整完之後,繼續進行與實際教學的比較與比對,並教導學生在試教前先行練熟,結果學生一上台就有模有樣,不止信心大增,且其指導老師亦認為訓練紮實,亦即成效甚佳。在觀察教學之後,試著用以取代原師的準備活動,亦發現較原師更有系統也更周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