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PS流程的商榷

 

  原先聽王老師的說明還是不很了解為何心智圖(m)之後是提問(a)然後是報告(p)最後又是鷹架(s),看完影片才大概了解王老師的意思,他的意思是學生依據心智圖(他用的是動詞Mind mapping,強調的討論時繪製心智圖的動作)學生提出報告(presentation,但此處是名詞) ,然後他伺機提問(Asking question)提醒重點或提出說明,最後是學生報告完後,老師將學習內容衍伸到與課文相關的且與個人有關的素材,他稱之為鷹架(scaffolding,應是指維高斯基Vygotsky的鷹架理論-學生在成人引導或有能力同儕的合作下所展現出來的學習潛能。)

 

   我們把鄔瑞香教學流程與之比較起來,更可看出兩者間的異同。鄔老師的教學流程是:

佈題->討論->報告->質疑辨證->回饋增強

   心智圖->報告+提問->鷹架

  事實上前面三個項目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王老師在進行maps教學時,他也需要先有一個主題內容-即鄔老師的佈題,在這兒是記承天夜遊這一課的內容- 只是王老師沒把它提出來。主題內容提出來後,學生分組討論,討論的結果在鄔老師的流程中是解題方式,但並沒有提出來,只強調討論的動作;王老師則是沒提討論,而將重點放在心智圖,事實上繪製心智圖是分組討論的結果。分組報告時,鄔老師流程根據的是學生的解題方式,而王老師則根據心智圖-即王老師流程中的(m)-向同學報告他們的結論和看法-即王老師流程中的(p)-。學生報告時,鄔老師似乎沒介入,而王老師則會看情況提問以強調重點-即王老師流程中的(a)-。報告完後在鄔老師的流程中是質疑辨證,然而王老師則是衍伸擴展以協助學生看得更高更遠,即流程中的(s)-。

  我認為鄔老師流程中最精采的是質疑辨證,乍看之下,王老師的提問或鷹架與之相似,但卻似是而非,質疑辨證的當事人是同學,提問或鷹架者則是老師,兩者有何不同呢?同學,所以是平等的,是可以討論切磋,看法是可以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是不容討論,老師說了算的。

 

  王老師的流程與鄔老師有三點不同,其一,他在學生報告時加入了提問的動作;其二,他在學生報告後加入一個鷹架的動作;其三,鷹架完就結束了,沒有回饋增強的動作。

  讓我們來談談這三點不同處。王老師在學生報告時加入了提問的動作,而且此提問不是等報告完,是老師在認為有需要時隨時提出的,所以呢?那是突如其來的,這樣子的提問在老師看來也許是要提醒重點或強調說明,可是對報告者來說,或者對聆聽者來說,這樣子的做法都是有待商榷的。對報告者來說,報告會突然被打斷,還需回答臨時提出的問題,然後再接續回剛被打斷的地方,這中間的轉折,可能不容易,這中間似乎不受尊重的感覺…對聆聽者來說,剛要吸收消化報告內容,突然要注意臨時添加的訊息,再切回原來的內容,到底那個才是重要的啊?是老師提問的呢?還是學生報告的呢?而且老師提問就只是老師和那名報告者之間的對話,與其他同學似乎沒有相干,老師也沒有將其內容轉換為與其他學生有關的動作,也因此,我以為提問這個活動可以取消,等學生報告告一段落,老師認為有需要的話,再綜合說明即可。

  王老師在學生報告後加入一個鷹架的動作。鄔老師教學流程中最精華的質疑辨證,在王老師的流程中於是變成了指導告知-也就是鷹架-了;指導告知從好的一面來說擴展了學習的範圍和深度,從不好的一面來說,侷限束縛了學生的視野和角度,因為那全是老師的想法和看法。我認為更大的問題是老師在學生報告後加入了類似鷹架的指導告知,那到底學生的報告重不重要呢?是學生的報告重要?還是老師的指導告知重要呢?

  學生報告完,老師鷹架完,此時已經累積有相當的內容了,如果沒有回饋良劣並整理歸納,最後再進行增強,那麼我們就不清楚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學到了多少?再加上之後還有新的活動,新的訊息內容接踵而至,結果呢?即令是生動有趣的內容到最後究竟吸收了多少,亦將不得而知。短期記憶的內容要進入到長期記憶中必須予以組織整理精緻化,這也是我一直強調活動結束時要複習,要測試,要回饋,要增強的主要原因。以影片的兩個活動來說,第一個活動結束時要回饋增強,到第二個活動結束時,第一個活動要復習,第二個活動則要回饋增強;該節結束時,所有活動都要再復習回饋及增強,當天結束前要再復習,然後隔天復習,每週每月復習等等。如非如此,請問到了當天放學前,該節所學還剩多少?隔了一週又還剩多少呢?

  綜合上述,我認為王老師的流程似可與鄔老師的流程相整併,王老師的提問和鷹架放在報告完後的回饋增強中,而報告和回饋增強間則再加入一個學生間相互質疑辨證的活動。如此一來,學生在報告時,其他同學勢需注意聆聽,報告,以便提問或者回答人家的問題。而說和聽都是國語文教學目標之一。說不僅是報告,與人針對學習內容進行對話,更是說的重要能力。最重要的是學生在組內討論後的心智圖上有如此出色的結果,那他們在組外的質疑辨證上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不是更讓人期待嗎?尤其是質疑辨證時,辨證的訊息既與課文內容有關,也與學生個人的看法有關,學生在辨證時必須將長期記憶中的知識檢索出來,辨證期間的學習氣氛,辨證之後的學習成效…,令人不期待也難。

  王老師有他自己的一套教學理論和方式,我們無從置喙,但對其他希望經由他的影片來提升或精進自己教學知能者,或許我上面的討論和說明也有值得參考和了解的地方。當然更歡迎你的指教和批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