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7點另組,,生「我們喜歡秋天的杉樹林,…」一阵阵凉风吹来,赶走了炎热的夏天,迎来了秋高气爽的季节,杉树林也更新换貌了。[一生念到這兒之後,說我可以把"更新換貌"換個詞語,就是渙然一新,重念上文並將更新換貌改成"渙然一新"]杉树的叶子开始由绿色变成了半黄半绿的颜色;过不多久,叶子全变成红色。[你瞧杉樹的葉子也隨著季節的變化,開始由翠綠的顏色變成了半黃半綠,又在短暫的時間裡,葉子又全部變成了紅色。]師說:「對啊,葉子變成了紅色,好。」红得那样鲜艳,火红火红的,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杉樹林的葉子紅得那樣的鮮艳,它像火一樣紅,远远看去,好似一团团燃燒的火焰,這句話表現出了作者認為這樣的描寫-亦即只描述其火紅的狀況-還不夠生動,於是便用了比喻句,他把杉樹林的葉子比喻成一团团的火焰,讓我知道那時候杉樹林的葉子是非常的亮眼的](學生這兒的解說真的是令人不知如何形容才好,老師來解說大概也只能如此吧?)師強調:18.45…「他先寫的時候說這葉子變成了什麼?」生答「紅色」;師「後來他用了一個詞,紅得那樣-」生答「鮮艳」;「鮮艳,作者認為夠不夠啊?」生答「不夠」;「又用了那個詞兒」生答火紅火紅的;「還不夠,他用了什麼說法?」生答「比喻」;師「遠遠看去,好像一团团-」生:燃燒的火焰]「這樣的描寫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生:感覺。(老師這兒的強調手法,也令人欣賞,值得仿傚;師生間的配合如此順暢,這也是我懷疑該師帶此班已有一段時日的主因。)19.18「寫得太好了,好,你們小組繼續下去。」秋风扫过,那火焰般的红叶飘落在地上,像红色的地毯,美丽极了。[這句話也運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飄落在地上的紅叶比做紅色的地毯,我們走在這樣的地毯上,腳下是紅的,眼前的葉子也是紅的(這是學生推想的情景),這景象多美啊]師「嗯,美麗極了」夕阳和晚霞增添了它的红,雨后的水塘更映出了它的红。[夕阳和晚霞增添了杉樹林它的紅,雨后的水塘更加映出了杉樹林的紅,杉樹林裡面是一片的火紅]師:「杉樹林是一片的火紅,所以說秋天是:…生:杉樹林最美麗的時候。師:「現在你們想怎麼讀」生:請女生跟我們一起讀一下(學生解說之後的再次朗讀似乎也有變化,有的組是齊讀,有的是老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在這兒是女生讀…老師連此點都注意到,足見其用心)20.17[女生全部站了起來]師:「同學們看,這就是秋天的杉樹林」[螢幕出現圖片](老師的備課一定非常紮實,也就是說他的計畫跟教學配合得非常好,因此能夠精準的知道要準備什麼圖片?何時用?如何用等等。但這兒出現圖片,就這樣看一下似乎有些不足,應該配合課文內容試著描述一下,以增強效果。)師:「預備,起」[該組及女生抑揚頓挫的齊讀著上面的課文…21.16]秋天是杉树林最美丽的时候。我们时常迎着夕阳在这条用红叶铺的路上来回走动,脚下软绵绵的,舒服极了。師…:「秋天的杉樹林,紅葉」[背著學生在黑板"秋"及"景色"欄之間寫上"紅葉似火",生靜坐看著]21.53「好,還有沒有需要補充的?」點一生:「夕陽和晚霞…雨後的水塘更映出了火紅火紅的一片,秋天的杉樹林真是美麗极了。」再點一生「秋风扫过,那火焰般的红叶飘落在地上,像红色的地毯,美丽极了。作者把落葉比喻成了地毯,也就是說樹上葉子是紅色的,地面也是紅色的(課文沒有,是學生根據上面同學的說詞的應用),美麗极了」師:「所以…我们时常迎着夕阳在这条用红叶铺的路上」生:「来回走动」…遐想…「在這裡走動會讓人心曠-」「神移」[老師在黑板上活動和秋的欄位上寫上散步]
(個人看法:整個活動的進行順暢有效又有條理,做法是:挑一組,該組全體站起來,組長先說喜歡什麼時候的杉樹林,然後將此段的課文內容讀一遍後,某組員重唸自己負責的部份,然後將生難字詞及感受想法整合在一起解說兼賞析該部份;如有必要,老師會透過提示和提問加以強調,換另外一員…老師放映該季節的杉樹林的圖片,老師將學生所說及內容有的景色和活動寫在原先黑板上的結構欄中;老師問有無補充,有的話請人補充解說及賞析。該組決定如何將該段再唸一遍以加深印象。學生的解說,學生的想像等都令人激賞。
原來,生難字詞及課文賞析,修辭文法等是可以這樣放在一起來處理的;原來生難字詞,課文賞析,修辭文法等,如果你給學生機會的話,他們是可以自己來處理的,而且小學生就有這樣的處理能力了。老師僅需給他們釣竿,教導他們怎麼做?讓他們有練習及嘗試的機會和時間,他們的表現甚至不輸成人。而老師只需鼓掌和強調重要部份就可以了。兩點與國內不同者:其一,不必將生難字詞,課文賞析,修辭文法等一項一項的分開來處理;其二,提供舞台,建立規範,擬定程序,然後退居幕後吧。
天下雜誌提及上海老師的備課是每課都需擬詳案,而且上課前兩週還要再提二次備案,教案中連要說什麼話都需寫出來。你看看此師呈現各季節圖片的有條不紊,解說後再讀一遍的做法,天下的說法似乎得到了佐證。我預估該師的教案執行率不會低於九成,與我當初要求學生時所能達到的程度應該相差不遠。到此程度後,你看得懂人家的教案,別人與你的差異就成了你比較的依據,看完別人的教案就可將其優點納為己有;計畫的缺失在教完後,註記在教案中,研擬一下改進做法,下次就可以教得更完善了。我之所以在之前詳述教學計畫的格式和寫法,用意也在這兒。如果你已具備研擬教案的能力,而且計畫與教學的符合程度能達九成,那麼你只需蒐集大陸的相關的教案,就可以大步向前了。唯一的問題是大陸的教案我看不太懂,與我之前所提的格式和寫法有差異。
此段教學較大的瑕疵不在那整個的教學活動,而在教完之後的回饋復習增強。還記得我再三提及的發展活動中教學活動的細項嗎?說明,評估了解情形,練習,回饋,增強。老師爬上爬下的,一筆一畫的把學生所說的季節性的景色和活動功整的寫在課文結構的相關欄位中,然後呢?寫完之後,最少也要把該部份的關鍵字再強調一下吧,最少也請學生把該季節的景色和活動唸一下,並兩兩再試說一下吧?可是,花這麼多時間和精力寫了之後,歸納了之後,然後就這樣結束了,這不是太可惜了嗎?我之所以要建立整節課的教學模組,就因為它是可以拿來比對,拿來省思某個做法的良劣與否的?回饋增強,花的時間不多-甚至不要一分鐘-但其效果則是可觀的也可預期的,只是老師們以往可能疏忽了,或者沒注意到該做法的重要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