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華教學的感觸
教學演示最怕的是師生雙方不熟悉,鄭教授一開頭就能利用上課前的幾分鐘與學生自然且親切的互動,無形中建立了彼此的關係和默契,其人格特質,及對與學生關係的態度都從中透露出一些端倪。而學生對班級的認同感,彼此間的凝聚力,學習時的專注和認真,最後描述的生活細節:"躺在地板上看著天空發呆;…合作社,中午,很多隻手抓拿東西(生笑);看見貓咪;…晚上的校園有魔法森林的感覺,陰森中帶點溫馨(生大笑)。…師沒聽清楚,後追問三千公尺十五圈一次跑,生齊答"對",師說我知道為什麼北一女是北一女了"在在令人激賞。最有意思的隱身在後面的導師了,班級佈置清爽靜雅,學生貼心的簡體字名牌,最後的致謝詞和小禮物等,老師沒出面,但學生的表現卻在在透露著他對學生無形當中的正向的巨大的影響。一節課見到"三美",端的是難得可貴。
鄭老師的教學平實無華,沒有上網去蒐集什麼資料,沒有使用什麼科技產品,沒有什麼花俏的教法,就是平平實實的就著文本,一步一步的透過問題引導學生去了解去思考去發現作者文章中隱藏著的對北平的深情。這樣子的引導,是學生自己閱讀資料時做不到的,也沒有辦法透過諸如分組協同合作,或者分組繪製心智圖等去得到。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認為教材內容不同,不太可能只使用同一招式就能妥善處理的原因。老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根據學生特性和發展,來選擇並採用最有助於學習的教法。
鄭教授的教學似乎符合維考斯基所提的側近發展區,老師提供膺架協助學生達到他們心智所能達到的-卻也是學生光靠自己無法做到的-發展範圍。的是高明。透過她的教學,我們也了解到老舍沒有描述什麼偉大華麗的建築,沒有描述什麼引人入勝富含故事的史蹟,只是用平平實實的文字,描述著周遭所見與生活有關的各種草花,家常菜,以及他對一些景物的感受,而他對北平的深情和思念也就這樣子的清楚的呈現了出來。
鄭老師課前與學生熱烈親切的互動,上課時只使用白板,然後透過問題,一步步的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首先他問學生提到北平他們想到什麼?接著問學生老舍描述了那些東西?最後是問老舍對某些景物的看法,然後將學生的答案分成1.學生對北平的印象,2.老舍對北平的描述-都是平平常常一般常見的花草,青菜等,以及3.老舍對某些動植物建築物的心情和感受,他在白板將上述問題區分後,並詢問學生三者有何不同?從步步深入的問題,從三者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北平在老舍心中的地位,以及老舍對北平的特殊情感。中間鄭老師除發問外,數次請學生深入閱讀老舍的文章,其中的某段,某句,以便去讀出裡面的情感來,也令人印象深刻。最後他提到老舍針對一個地方或一個東西所描述的細節是我們了解老舍的情感之關鍵。該節的最後,他轉請同學描述一下學校生活中的某個細節,嗯,馬上將所學用在生活中,使學習不再是遙遠模糊的東西,相當值得稱許。我相信鄭老師的教學會讓學生在爾後閱讀類似文章時,多少受到影響吧。他們應該不會就這樣看下去吧?而會在描述的細節上多停留一點,去思考去探究隱藏在其中的探情或意圖吧?
從鄭老師的教學以及之前描述的2014國際閱讀教學論壇所邀請的鄧彤老師的教學,隱約可以看出與國內國文教學不同之處。他們兩位的教學相當一致,都是就著文本,然後透過問題,一步一步的引導著學生深入去探討去了解隱含在文章中字裡行間的意思,亦即大陸老師重視文本的理解和爬梳,兩位老師似乎都希望能透過老師的引導,使學生對文本有較多的掌握,較深的理解,這點似乎是國內國文教學較不重視者,我們在演示時似乎較重視活動,較生動較活潑,可是卻不夠深入,而且不易推衍。我在"四談晚遊六橋待月記"中也提到國文教學的小缺失,包括在平常教學時講太多太長;而且是直線型的,缺少了復習增強;在資料上則是以時間的縱深為主偏古代,細閱之下很多註釋是是不必要的;另一則是很少對文本的深入探討和爬梳,看了鄭老師的教學,或許對國文究應如何教學會有些啟發,多些省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