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教學再探討
壹。前言
為了撰述教學計畫的格式與寫法,因此上網蒐尋了一些國文教學的簡報和教案,心裡是滿滿的佩服,卻又帶有深深的沈重和不捨。老師們的教案問題我已經做過分析了,與教學無關的什麼目標,指標,議題,能力等寫了一堆,在我看來寫那些什麼指標,議題之類的東西,其實是災難,是折磨,純然只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可是老師們卻誤以為對教學有幫助,對學生有用處,對上級有交待,因而甘之如貽。說起來就令人感到難過。更荒唐的是真正有助於溝通想法和做法的教學活動,卻又寫的讓人看得不清不楚,有很多需要猜的,很多連猜都無從猜起,而且幾乎千篇一律的都是用講的,五節課都是用講的,只有中間偶而會使用圖片,表格等來協助了解。
貳。兩篇教案
一。我所知道的康橋
容我舉網路上的兩個實例以為證明。第一篇是"我所知道的康橋"。請看下面某教案的部份教學活動。
一、講讀課文:將字、詞、句逐字講解清楚,加以分析其文法修辭。
1.第三段: 敘說春假騎自行車郊遊所見的風光景物,兼敘其中之樂趣
2.第四段:描述康橋黃昏的草原及作者的感觸
教學重點:
1)視覺情境:
充分運用圖片的增加,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2)句型講解
EX連用四個「你如愛」:
「你如愛花,這裡多的是錦繡似的草原。」
「你如愛鳥,這裡多的是巧囀的鳴禽。」
「你如愛兒童,這鄉間到處是可親的稚子。」
「你如愛人情,這裡多的是不嫌遠客的鄉人」
→傳出了眉飛色舞,津津樂道的神情
注意到了嗎?講讀課文,講解圖片,句型講解…一路講到底!會的,他偶而會問一下,但不是真問,學生不答也無所謂,對不對?但看了他的教學活動,請問:你知道他會怎麼教嗎?不知道-最少不能明確的指出做法-對不對?例如第一句,講讀課文:將字、詞、句逐字講解清楚,加以分析其文法修辭。什麼意思?老師一句一句的唸,然後就該句的較難較深的字,詞加以解釋?還是一個字一個字的唸必要時停下講解?還是…你看他寫的第三段,第四段,他把作者的段意解析得很清楚了,但你這樣講,就學生來說,這跟他有什麼關係?他除了聽還能幹什麼?這是教學呢?還是毅力鍛鍊?精神磨練?這樣子教的結果很可能就像鄧彤教的那個班級,一段時間後,學生甚至連有沒有上過"我所知道的康橋"都不記得了。因為除了聽聽聽和當假人外,他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嗎?所以我才說:老師辛苦,學生痛苦…可以不這樣教嗎?可以換個方式嗎?
二。蘇軾前赤壁賦
1 、範文讀講
- 進入課文文本的講解,先瀏覽課文全貌,再逐句逐段說明內容,講解文意,問題提問。
- 為培養學生自學及上網查詢資料能力,老師於範文講述時,可揭示重要文言字詞,令學生上網讀解其白話意義,俾使正確理解生難字詞的形音義,並平順通暢地翻譯全文。
⊙以第一段為例,教師可揭示下列文言,令學生查考白話解釋:
1 、舉酒「屬」客 2 、明月之詩
3 、窈窕之章 4 、少焉
5 、縱「一葦」之所如 6 、凌萬頃之茫然
7 、浩浩乎 8 、馮虛御風
9 、遺世 10 、羽化而登仙
2 、段落大意
全文結構井然,可分四大段:首述夜遊之樂;次以「客」為主體,托出傷懷;三則作者現身,拈示達觀之樂;末寫開悟之喜,看破我執之後的雲淡風輕。感情的發展大抵是:樂→悲→喜;思想的過程是:平靜→苦悶→解脫。
3 、問題提問
問題提問的部份可事先告訴同學,使其尋思答案,以便上課交流分享。
你看到了嗎?一路講到底,"逐句逐段說明內容,講解文意",接著是段落大意的詳細解說;問題提問可事先告訴同學,問題是連教案上面都沒附,你想他真的有問題要提問嗎?
參。老師的認真
有位老師還提到,為了不辜負學生,為了不浪費學生時間,他把上課要講的都設法強記起來了…,這樣認真的老師,這樣用心的老師,你說你能不滿滿的佩服嗎?可是想想他們如此用心,如此認真,結果可能不如預期,成效可能不如預期,你不會感到深深的沈重和不捨嗎?不會嗎?
肆。國文教學
一。現況概述
我是去年開始無意中注意到國文教學的。看了影片,計畫,以及討論坊之後,我認為國文老師是一群相當可愛,極為執著,令人心疼也令人不捨的老師。你知道嗎?他們認定了挑選的版本裡面的所有課文都是必須教的,而且必須教到他們認為滿意為止。而他們滿意的狀況則是老師要蒐集所有的重要資料,設計完整的學習單,然後呢?然後就要從上課鐘響一直不停的講到下課鐘響,甚至下課鐘響了,還要再佔用一點時間,才放心。才覺得有盡到職責,才覺得自己沒有在混,才覺得自己沒有尸位素餐。
問題是這樣子認真的教學,得到的可能不是學生的和欣賞和配合,而是學生的無奈和厭煩。你想想看:誰有那個耐力和精神去聆聽四十到五十分鐘的說教。這根本就不可能嗎。所以呢?所以你可以想像上課時老師面對的大概是一群有眼無神有耳無聽有氣無力的心不在焉的沒有反應也沒有疑問的學生,老師除了認真講述外,可能還要制止那些沒在聽,甚至傳紙條,說悄悄話的學生,甚至與不耐煩的學生還會有口角上的衝突,學生沒注意聽講的種種狀況在在讓老師火冒三丈,直呼現在的學生…,那別的科目會這樣嗎?可能性不高,也不會這麼嚴重。這也是為什麼學思達及maps,別的老師似乎解決上述問題的教法出來後,立即引起注意,甚至熱心參與的主因。
二。翻轉做法
maps採用心智圖,依照王政忠的說法,大概要輔導三到四個月才能收成,我猜測一般國文老師即令有心大概也難施行(我看王政忠貼在網上的教學影片中,有一些搶話插話的鏡頭,如果是我的學生我大概會開罵吧,但是對王老師則不敢有任何意見,因為師生間的最高境界是學生對老師心悅誠服,此時老師說什麼做什麼都沒問題;我之所以說如果是我的學生我會開罵,最主要是我們出去都只是試教,是臨時的,師生間尚無法建立此種信任關係,你搶話插話只是帶給學生不良示範,是試教時必須避免的。)也因此學思達就成了大多數老師採納試用的主要教法。
問題是我看過的號稱使用學思達者,大多顯得粗糙,分組功能不明,很少有合作的狀況,而且做法也僅是將原先用講的資料先發給學生閱讀,然後再用問題來測試了解情形,用分組競賽來增加學習動機,但是仍是在背誦或記憶那些老師認為重要的內容。所學與學生生活無關,學生也不知學得這些之後,除了應付考試,還可以做什麼用?只是學生終於不必坐著聆聽了,而且加上競賽了,總算有了一些主動了。
三。可能問題
我之所以說老師們令人心疼令人不捨,最主要是老師們都如此認真,都如此執著的認為教國文就應該從上課鐘響講到下課鐘響,可是學生卻似乎沒有興趣,沒有感覺,所以老師們上課進教室前一定是忐忑又緊張的,不知上課會不會又碰到什麼狀況?不知道自己如此認真學生為什麼沒有反應?甚至有些無奈,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學生如他們一樣的愛國文?下課後則因講太多而口乾舌噪,因太認真而筋疲力竭,可是…這麼認真這麼執著換來的卻可能只是失望和沮喪,你說是不是令人心疼和不捨?
四。可能的改善
目前的國文教學,如同上面三篇(網上可找到大多類此)教案一般,主要都是用講的。過程中,老師蒐集了滿滿的資料,設計了完善的學習單,可是準備了那麼多那麼久,一下課就都沒了,一絲都沒有留下來,充其量也僅留下了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設計得很辛苦的教學計畫(人家還看不懂,而且看了也沒用,最多只是和你蒐集的有些不同的資料而已,最後還是用講的。),各位不知想過沒有,每天你所上的內容都有最少數百名的老師上的是和你完全一樣的版本,完全一樣的內容,那為什麼不把這些需要講的內容,交由一組人去負責,去把它攝錄下來,供大家使用就好。我相信攝錄的這組人一定可以準備得很充分,講得很有系統,甚至以生動活潑的,較教室聽講更有趣更吸引人(因為老師上課的講述常是臨時性或即興式的),而且還可以符應學生的需要,課前預習也好,課後復習也好,甚至也可做為課堂講解之用。每課可再分為課文結構,主旨段落分析,生難字詞,修辭文法,補充資料等供老師參考用,學生學習用之外,還可以將學習單及老師認為重要的相關資料等以文本方式上傳。學習狀況等甚至可以電子統計的方式協助老師僅快得知學生學習情形。你看看,辛苦了一組人,然後福蔭全體,何樂而不為?何況辛苦的這組人,他們所做的絕對不比老師單打獨鬥的差,只會更好。至於何時使用如何使用這些影片和資料,大家再來交流做法交換經驗。
伍。小結
單向傳輸的,需要講述的已經解決了,只要一組人員就可以完美的解決了,好,那上課要做什麼呢?這正是科技時代的國文老師需面對的課題,你可以不講了,也不需要你講了,那你要怎麼辦呢?你要怎麼教呢?我先請老師們設想一下,下次再以:我所知道的康橋"為例,提出我個人可能的做法。免得你罵我光會打嘴泡,說詞誇張膨風且危言聳聽,光會破壞打擊,一點建設性的做法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