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溫老師教學試評(4)(解讀前再強調"活動"的重要)

 

  在針對溫老師前四十秒教學進行解讀評述之前,我想再強調一次將一節課教學拆分成一個一個活動的重要性。如果仔細觀看或思索一節課的教學,你會發現一節課是由一個一個活動所組合而成的。而且,在教學進行時,通常會有一個主軸活動在支撐著教學,例如老師講,學生就要聽;老師示範演算,學生就要看;朗讀課文,就必須拿著課本唸出來;問答,就必須有人回答;個別練習,就必須每個學生都做著老師指定的作業等等。沒有主軸活動,那麼學生做什麼都沒關係-大半會違規分心,無所適從-,而對主軸活動的拖延,妨礙干擾或破壞,也都會被老師予以制止或指責(例如老師在講課,學生卻沒注意聽;老師示範演算,學生卻沒在看…)。因此,在教學時大概會以那個主軸活動為重心來進行,問題是:老師們如若沒人予以指出或提醒,往往不會查覺到此點,所以呢?他們會將活動混雜在一起,他們往往正是使得活動被拖延,妨礙甚至破壞的要角。結果,他們的教學一拆分起來,往往令人感到棘手和惋惜。

  我之前提過柯寧的研究,柯寧攝錄了數百節課,分析後竟發現發現老師們正是使教學活動無法順利進行的主因,老師的做法或說詞使得教學活動分岔混雜了,這種情況包括將活動分岔到無關的事情上(例如學生正在朗讀,老師行間巡視到後面,看到清潔用具沒放好,馬上指責學生或者要求學生馬上放好等等…),或者把重心放在與活動進行無關或者關係不大的學生姿態啦(例如請學生回答問題時,發現學生沒站好,或姿勢不對,馬上就此做出要求或指責…),活動所需的工具或材料上啦等等(例如要學生寫作業,發現學生擦太用力或者鉛筆太短,結果針對此發表高論等等)。有意思的是這種情形不只發生在資淺或者教學不佳的老師身上,也同樣發生在資深優良教師身上(柯寧的研究因為要有對照組的關係,所以資淺不佳老師和資深優良教學必須各占一半)柯寧的對象是美國老師,而我在國內觀察了數百節的教學,結果差不多,可見這種現象不是那個國家才有的。

  再者,因為老師們沒有教學是"活動"組成的概念,所以常常會把活動分岔開或混雜在一起,結果,用"活動"來加以分析的話,往往很難描述或評論,因為不指出事實的話,沒辦法提醒注意,俾便改善;然而指出事實的話,可能會被誤認為在吹毛求疵,或者甚至是在攻擊侮辱。對有熱誠有成就的老師,我們敬佩感謝都來不及了,怎麼會想要去找他們的缺點或弱點…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在強調"活動"觀念的主因。

  又,有了"活動"的觀念,才有可能進行討論和交流。我一直認為我們的教科書就是那兩三個版本而已,每個版本的每一課平均下來,每年都有數千名老師在上同樣的內容,這些老師中沒有比較出色,比較不同的教法嗎?為什麼我們沒法從他們身上獲得一些啟發或想法呢?為什麼老師們到現在為止都還只能單打獨鬥呢?而且每次重教都好像是第一次教學呢?無法分享、無法累積的主因在那裡呢?個人看法是:沒有溝通的語言!把活動混雜在一起,那要交流溝通的是那個區塊呢?把活動混雜在一起,那要檢討省思的又是那個區塊呢?可是,如果有了"活動"的觀念,那這個問題就可以簡單解決了,我們交流溝通的就可以是特定的"活動",我們檢討省思的就可以是特定的"活動"了。

    最後是:有"活動"概念,教學才有可能專業。所有的專業都重視細節,以餐飲業為例,五星級和路邊攤差別在那裡?細節!我個人打桌球,頂尖高手和業餘選手的差別在那裡?細節!頂尖選手在發球時,一個球抛上去,同一姿勢可以變出最少七種發球方法,業餄者最多三種,為什麼?細節!我在建立教學模組時,最少看過數百節的上課儀式(就是起立,敬禮,坐下這個動作),老師們幾乎每天都在使用的上課儀式,老師們有仔細去思考應該怎麼做?何時應該做什麼動作或口令較為恰當嗎?大概都沒有,那資深和資淺會有什麼差別嗎?當然沒有!為什麼?因為混雜在一起就沒法將心思放在一點上面。但有了"活動"概念就不一樣了,你會把"活動"獨立出來,然後仔細的揣摩思考如何做到精緻專業。例如:請學生朗讀課文,沒有活動概念,你就只有隱約模糊的想到這個動作,可是有了"活動"概念後,你會去想:朗讀課文前我應該如何說明我的目標或要求?何時拿課本?誰起頭?如何輪流?如何評述?如何增強成效…整個動作會在你的腦海中再三的揣摩演練以趨於精緻…以趨於專業…

  溫老師的教學容或有一些疏忽的小地方,可是她的特殊及傑出處確實值得觀摩和學習。疏忽的小地方提醒你留意;特殊及傑出處我也會詳細的解讀和說明,希望能提供你做為參考,並歡迎你試加應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