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談晚遊六橋待月記的教學
我在"再談晚遊六橋待月記的教學"一文中,曾爬梳十六篇網上找到的有關該文的教案和簡報檔,將老師們的教學資料彙整成下列項目:
西湖十景景的圖片和介紹,
作者介紹,
三袁,
公安派及其文學主張;
明末散文流變;
本文選自那裡。
課文註譯-包括課文和生難字詞的講解-更有心者是文配合圖片的呈現;
分段大意與賞析;
形音義的介紹;例如為;數;簣等,
然後是與西湖有關的名人:蘇小小;白娘子;梁山伯與祝英台;
東坡的蘇堤;含六橋名稱等
白居易的白隄等等;
桃杏梅等花的象徵及詩文等
這些項目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老師們會從第一節上課開始,淘淘不絕的根據著上面的項目-每個項目最少也可以講個幾分鐘到數十分鐘的資料-(會有一點點的增減,次序會有一點點的變化)講到下課為止,甚至下課還要佔用幾分鐘的時間,才甘心,才算心滿意足。然後呢?下節課再從上次講到的地方繼續淘淘不絕的從上課講到下課…直到上完四節課到五節課的規定時間。
原文其實不多,但為了填滿需要上的時間-一般是四到五節課-,所以需要準備比上課所需還多的資料,以備不時之需。但,你也許會問-但國文老師不會喔,因為他們很習慣的就會從原文反推到遠古時代,例如從作者是誰推到他是那裡人?是做什麼的?有沒有名氣?屬那一派等等;從文中地名推到那裡有什麼名勝,有什麼名人與之有關?有什麼故事?有什麼景物等等?然後呢?從課文中的文字可以推到有什麼生難字詞?再從生難字詞延伸,這個字有幾種唸法?有什麼與之相似的字,然後再舉一堆有的沒的例子;然後呢?再雞蛋裡挑骨頭似的,這裡是用什麼修辭,有什麼用,然後再找一些古今實例等等…。
但,你也許會問:為什麼是這些資料?這些資料能教給學生什麼東東?不要這些資料可不可以?你當然可以,也當然應該問這問題,對不對?好,那為什麼是這些資料呢?為什麼?資料當然會影響你教學的內容,所以當然必須搞清楚…只是我們的問題似乎無法從國文老師們準備的資料中得到答案,因為他們似乎都習以為常的,理所當然的,認為就是要準備這些資料(所以資料才會如此雷同,如此大同小異),卻說不出原因何在?但什麼資料還不是最重要的事兒,因為資料只是工具,只是媒介,最重要的的老師怎麼教?老師沒教好,那麼再好的資料他也可以教得讓學生興味索然,興緻缺缺;而會教的老師,則再無味的資料也可讓學生學得津津有味,收穫滿滿;所以上述資料雖然值得檢討,但最重要的最值得重視的還是老師的教學。
那老師們是怎麼教的呢?老師們在教這些資料的時候,幾乎都是用講的,從頭講到尾,講到天荒地老,講到日月變色,然後呢?學生-那些青春年華,花樣歲月的學生們-,只能慢慢的枯萎,慢慢的蒼白,慢慢的心死…,原來應有的學習的激情、興奮,慢慢的慚慚的默默的轉為淡漠,轉為空白…,在講的過程中,老師們認真嗎?很認真,對不對?可是…可是…請你再看一次-請務必從頭看到尾-鄭圓鈴的教學影片-,因為那就是典型的國文老師的教學,一張嘴,一隻筆,一個黑板,然後呢?也許用寫或畫或用螢幕來補充說明,然後呢…就這樣從上課鐘響一直淘淘不絕的講到下課鐘響,即使有提出問題,你還沒回答,還沒想好答案,老師已經把答案講出來了…,所以你務必看看,而且務必要看完,然後告訴我們:如果你是學生,你學到了什麼?再推衍出去想想,如果你是學生,你必須從八點開始坐在教室當中,然後像影片中的那些學生一樣,只能被動聽講被動的聽講被動的聽講…直到下午五點;或許接著還得到補習班去,直到晚上九點半…,對學生來說,這是在學習呢?還是在接受身心的折磨和凌遲呢?老師們也當過學生,你應該也知道那種無奈,那種悽惶,那種荒唐吧?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繼續如此?為什麼?
底下是我從網路上蒐集到的該文的學習單,請看看這個學習單的部分內容,你大概可以了解老師會怎麼教?學生又要如何將老師所教的整個背誦下來的狀況。我想請教:你會了這些對你有何幫助?你不會這些,對你又有何損失?這是在教學還是在整人。好玩的是即使你現在背好了,會寫了,但你很快就會忘了,而且還可能忘得很乾淨,所以臨考前你還得重新再背,…對你來說那是無意義的東西,你只能死背,死死的去背…然後呢?大考考完之後,你應該會蓄意的完全把它忘光,從此不再接觸古文,因為讀古文太無趣太無聊太可怕了,對不對?你可以想像一下老師在黑板上或螢幕上一樣一樣的認真的講述下面內容時的狀況嗎?如果你是學生,你大概只能強撐睡眼,強裝專注,然後心思神遊物外,一切似乎都在恍悠漂搖,似真似幻吧?你大概會對那名國一學生所說的:國文課就是背背背和當假人的說詞,有會心一笑的知音之感吧。
一、作者簡述:30分(每格2分)
1.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北【 公安 】人。
2.袁宏道其作品繁富,以【散文】見長。其中【山水遊記】率真自然,呈現出一種追求美感,自成一家。
3.袁宏道與兄【 宗道 】、弟【中道 】並有才名,時稱「三袁」。袁宏道主張文學應【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 】,反對前後七子「【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擬古(復古)】的主張,並且重視【小說】、【戲曲】、【民歌】在文學上的地位,對明末文壇影響很大。
底下是我從網路上找的該文第二段,也是老師們準備講述的題材和資料。所以呢?這段內容老師們就可以講一節,從上課鐘響一直講到下課鐘響,講整整一節喔,甚至時間還不夠,還得佔用幾分鐘下課時間喔。學生需要動腦嗎?他們有動腦的時間和機會嗎?大概沒有吧!他們也沒有動腦的必要,所以當然不必動腦,他們的才華心智在上課前就必須先把它丟在外面,等下課再俟機還魂吧。那上課他能幹啥?當然是認真的聽講啊!那是他們的本份啊!從上學一直到放學,他們都只能也只需要被動的靜靜的坐著然後認真的聽講啊!不然還能幹嗎?還需要幹嗎?
- • 第二段:敘寫桃紅柳綠、遊人如織的景象。
- • 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 • 斷橋:位於白隄東頭。本名寶祐橋,又名段家橋。
- • 補注:唐時稱為斷橋。據白蛇傳中,白娘娘和許仙曾在斷橋相遇,使斷橋增添了浪漫的色彩。
- • 補注:白隄為唐代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所築。
- • 蘇隄:北宋蘇軾任杭州刺史時所築。南自南屏山,北接岳王廟,將西湖分隔成裡、外二湖。隄上植花種柳,配以湖光山色,景色極美。
- •
- • 綠煙紅霚
- • 綠煙紅霧:楊柳綠如煙,桃花紅如霧。
形容花木繁盛穠麗。(借喻) - • 寫斷橋到蘇隄一帶,桃紅柳綠,既美又有氣勢
- • 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 • 陽春召我以「煙」景
- • 「煙」花三月下揚州
- • 江上柳如「煙」
- • 歌吹為風:歌聲與吹奏聲像風一般飄來,極言音樂之盛。
- • 為,ㄨ ㄟˊ,如、像。
- • 吹,古音ㄔㄨㄟˋ,管樂器的吹奏聲。
(1)噘起嘴唇用力吐出氣體。
如:吹氣、吹奏、吹口哨。
(2)空氣流動觸動物體。
如:吹拂、風吹雨打。
(3)誇口、說大話。如:吹牛、吹噓。
(4)事情作罷或關係破裂。如:他們的婚事,早就吹了。
- • 粉汗為雨:遊湖仕女揮汗如雨,
極言仕女之多。 - • 仕女:官宦人家的女子。
- • 羅紈:泛指精美的絲織品。此指穿著羅紈的遊客。紈,音ㄨㄢˊ,細絹。
- • 紈扇:用細絹製成的團扇。
- • 紈袴子弟:富貴人家子弟。
多用於貶義,與「公子哥兒」同義。
紈袴,是富貴人家子弟所穿的細絹褲。
- • 艷冶:艷麗的色彩
放蕩的風姿→濃得化不開的美 - • 冶:音ㄧㄝˇ,豔麗。
- • 熔煉金屬。如:冶金、冶鐵。
- • 熔煉鑄造金屬的工人。
禮記 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
克紹箕裘:繼承父業 - • 造就、培養。如:陶冶。
王安石 上皇帝萬言書:「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君子之才。」
本文賞析:修辭分析
譬喻法:「借此喻彼」
本文例句: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
(暗喻、也稱—隱喻)
綠煙紅霧。(借喻)
課外例句:
「屏東是方糖砌成的城」 (余光中/車過枋寮)
◎誇飾法:
本文例句:
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豔冶極矣。
課外例句:
「夏蚊成雷。」(兒時記趣)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望廬山瀑布水)
第二段
描述西湖春天遊客如織的景致。
這是屬於「烘雲托月」的寫法,就是因為花正盛,所以才有遊人之盛,因而此處描寫正是用以凸顯春日西湖花團錦簇之美。色彩之點染能化簡淡(本紅綠而已)為繁複(使用煙霧濃媚豔冶等詞語)殊為不易
底下是全文賞析:
賞析
萬曆二十五年,袁宏道辭去吳縣縣令,乘興漫遊吳、越。這年春天,他第一次遊覽嚮往已久的杭州西湖,留連於美麗的湖山之間,寫下了十六篇西湖遊記。本文是西湖遊記中的第二篇,著重描寫六橋一帶的春月景色。
文章一開頭,總提西湖最美的是春天和月夜。抓住「春」、「月」二字,就提綱挈領地勾畫出西湖美景的特徵。「西湖最盛」的「盛」字兼指風光之美和遊人之多,預為下文留下伏筆。
全文首先以概括性的開頭作為全文總綱,筆墨簡潔。首句交代六橋的所在地「西湖」,言四季中最美的季節和時間,「西湖最盛,為春為月」,為全文綱領。以「最」字加強語氣,「盛」則兼寫遊人與風光之美,以為下文張目。次句「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則聚焦於一日當中,轉寫春日的朝夕之美,後文分承春景並歸結於月景之妙,在清淡的筆觸中,道盡了西湖的華美。
這篇山水遊記,始終扣住「西湖最盛,為春為月」的「春」、「月」二字,騰挪變化,詳寫「為春」之盛,略寫「為月」之美。題為〈晚遊六橋待月記〉,卻始終沒有正面寫待月的情景。他的高妙處在於以層翻浪迭之筆,依次寫出梅花、桃花之美,朝煙、夕嵐之美,一景勝以一景,逐層皴染,不犯正位,從而造成讀者強烈的「待月」心理,待到「千呼萬喚始出來」,卻又匆匆一瞥,飄然而去,使人有「著眼未分明」之感。因而顯得餘韻悠然,情味無窮。作者用這種空靈幻變之筆來寫月景之美,可謂別出心裁。
底下是修辭。
對偶
定義: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稱,有時還講究平仄相對。
- 為朝煙,為夕嵐。(單句對)
- 綠煙紅霧。(句中對)
-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單句對)
- 湖光染色之工,山嵐設色之妙。(單句對)
- 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單句對)
- 花態柳情,山容水意。(單句對)
錯綜
定義:凡把形式整齊的辭格,故意抽換詞面,交錯語次,伸縮文句,變化句式,使其形式參差、詞彙別異。
- 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極其濃媚。〈晚遊六橋待月記〉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始得西山宴遊記〉
借代
定義: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
- 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
- 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於堤畔之草。
- 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如果是張輝誠的教學,則是將上述資料發給學生先行閱讀,然後上課時,老師用問題來引導學生回答出上述資料的內容,骨子裡還是要學會上述內容。問題中有的是屬事實性的,有唯一正確答案者;有的則是擴展性者,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因後面還有一個老師總結,所以呢?還是以老師的答案為主。這也是我為什麼說:他的教學骨子裡還是以老師為主的教學。換湯不換藥,但已經比之前的只有老師的講述要進步很多,要生動很多了。
這就是我們的國文教學,這就是我們全國各地那麼多國文老師每天都在進行的國文教學的大概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