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老師教學評述

 

一.準備活動0.25-3.07

    1.開場白:我是來自台灣的曉菁老師,應該都沒有看過我,對不對?給我形容詞。(似可再設法拉近關係)

    2.引起動機:

        (1)形容螢幕出現的朱光潛:生說他是熟悉的陌生人:熟悉是因已預習過這篇文章,陌生是因在預習之前並不認識他。[答得很棒]

        (2)形容螢幕出現的峭壁孤松:乏人回答,師只好自問自答。(感覺有點冷場)

 

二.發展活動

 1.閱讀與思辨(一)

        (1)作者對於古松從那些角度來看待呢?

        (2)這三種角度有何差異呢?

        (3)除了這三種角度之外,你覺得還可以用什麼視角(或身分)來看待古松呢?[老師用禮物誘請三人回答,內容都是教材中者。]-6.24(這兒應注意的是學生回答後,要再確認別的同學已經明瞭,並且三題都思辨完之後,還要有一個增強的動作-也就是回到第一題再順下來,然後在綜合活動時,還要再複習一次。此部分我在論及易老師教學時曾提及,楊老師亦有同樣問題,可見此為老師們易疏忽處。

    2.師續問還可用什麼角度來看古松?等了一會才有人回答用老者身份…師用螢幕圖型並舉文中朱氏說詞解釋該文說法-12.00

        (1)朱光潛此文的企圖?美的直覺經驗,是人之所以為人存在的必要性16.47

        (2)此文辯證:美是事物裡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師只是提過,並未深析辯證處,亦未容學生質疑。這兒應是本文最重要的地方,也是老師最應確定學生了解處,可惜老師自己的講解都不是很清楚…)19.15[而且課其實上到這兒其實就已經結束了,本課最重要的其實是朱光潛的美學理論]

        (3)看待事物的不同角度:舉老師、兔頭、不同角度看來不同的木頭25.15

        (4)底下均為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的示例或影片32.15

 

三.綜合活動47.44-50.16

  重訂題目並說明理由:此處為學生陸續的說詞,是該節較有生氣處。

 

  楊老師此節無分組作業卻採分組坐法,以致學生聽課或看螢幕都得側身甚至翻身;整節偏冷,學生反應不熱絡,即使給禮物,回答者也不多,老師甚至需拜託人來回答;從回答者-例如回答熟悉的陌生人以及最後面訂題目說理由-的回答來看,該班程度極高;該篇文章為學術論文,原本就不太好教;但也因不好教,更可看出老師功力,可惜楊老師功力並未凸顯出來;朱光潛本身係我國民初重要的美學家,該文僅係其立論之一,因此備課時似應旁及其理論,可惜楊老師所教似乎未脫該文內容;楊老師其實已將該文內容,文意,主旨,目的等都顧及到了,可惜因為冷場,所以成果不明顯,而且也應注意學生答題或自己說明後,要再確認學生已經明白,並且要注意復習及增強;另外我個人覺得從朱光潛的美學理論中他最強調的是美是看到美時,與美的那個形象同一的心理上的直覺過程,它是非功利性的也是絕對靜觀的。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對不對,它的意思是看到美時(例如海景,月影…)直覺的認為它真美的這個過程,中間不會去問去想它可以做什麼用?它是如何構成的?…見http://www.rocidea.com/roc-14481.aspx。楊老師並未強調此點;後頭的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與此文欲強調的美感經驗關係似乎不大;最後面的訂題目說理由,是學生力所能及者,因此其答題者較踴躍,說詞也較精采,可反推楊老師其他地方的問題是學生不太熟悉且不太有把握者;學生都有備課,我不知道為何不是從他們的備課著手進行教學,例如備課心得,收穫,感想等,也可藉此了解一下大陸學生是如何備課的;如果重來可以怎麼做呢?用我的教學模組套上去準備活動和綜合活動部分都會更有系統和效能。發展活動部分呢?修改楊老師的問題,請學生分組討論,再彙整吧。(沒什麼把握,有高手可以指導一二嗎?你會怎麼教呢?)另外,我想在這兒提出科技使用的問題,楊老師的教學幾乎將所有重要的內容都放在電腦上了,電腦內容一閃即逝,你蒐集良久的資材,一下子就過去了,值不值得?需不需要?值得深思。即令需要,也應將重要的部分寫在黑板上,例如作者意圖,說詞,辨證等,以提醒重點,並拉長思考時間,且便於最後再做整理復習,不宜全部都倚賴科技。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