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班級中的問答和一般的兩人談話時的問答是不同的,其機制大概是出題->選答者->回饋。出題一般是老師,而且除特殊情況外,應該先出題再選答者,原因是如果先選答者再出題,其他人可能認為那與我無關,也不會用心去思考答案了;特殊情況則是學生正分心或在異動,為不動聲色的讓他回到教學主軌,可以先叫學生後,再用一個題目問他。如果你參觀過教學的話,可以發現很多老師在出題後,到選答者這段時間,幾乎是沒有任何停頓時間的,也就是出完題,然後較聰明的學生馬上就舉手了,而老師也馬上就挑選一人,結果問答教學法往往變成老師和最快舉手學生-也是班上最聰明學生-之間的互動,其他較慢舉手或較慢想出答案的學生,根本沒有被選上的機會,久而久之,班上就出現了一大票觀眾和聽眾,他們慢慢成了班級的客人或配件;也因此老師在出題後,到選答者,這中間應該要有所拿捏或取捨。又選完答者到他真正回答之間,可能也會有停頓,此時老師也應先想好因應之道,你要等他呢?還是要提示?還是就請他坐下了?各有何利弊?至於學生的回答也可能出現很快答,答對;很慢答出來,答對;很快答,答錯;很慢答,不會;答錯又含完全不會,以及部分不對等,老師在使用此法時,在事先就應考慮到出現上述情況之一時,如何因應的問題。)

  (依據維考斯基(Vygotsky)的說法,心智發展上有所謂的側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意思是有些內容是學童自己可以學會的,老師不用教;有些內容是即令老師教,學童也學不會的,因為心智發展未到或者缺乏動機和興趣;有些內容是在學生既有的基礎上,只要有人懂得方法,懂得鼓勵,在協助或支援並建立鷹架的情況下,學童是可以學會的。從學生已知到需人協助才能習得的這個範圍,就是學童的側近發展區,也因此,教學的要訣是在學生已會已知的基礎上,協助,支援,指導學生學會可能習得的內容。教學重點在學生,講的就是這個。可是如果老師不知道學生已懂已會了什麼,也未顧及如何協助支援及指導學生學習可能習得的內容,那麼這個教學的成效就有些令人擔心了。側近發展區也強調學生透過互動討論,可強化對內容的掌握和了解,因而是合作學習的理論之一,在強化對內容的掌握後,也有助於學生將內容內化到自己的知識庫之中。)

  (我上面所說可能還不夠具體明晰,且容我用表列方式將如果有機會重來的話,可以怎麼做,說得更清楚一點:

 準備活動

  引起注意:和來賓打招感,感謝學生參與,並強調他們的重要。

  單元名稱與目標:空城計。透過內容探討學得遇事冷靜。

  前導組體:透過分組競賽增加學習的趣味,並增進組員的合作。

  引起動機:背景說明,並用影片協助學生了解當時情境。

  [出題,讓學生尋答時,儘量不介入,時間到前提醒學生] 

發展活動

  分組競賽:說明,評估,練習,回饋,增強。[讓分組距離不會太大,最好

   用心智圖來整理學生已答的內容]

綜合活動

  評述表現:再次感謝學生參與,並對他們的表現表示佩服和肯定。

  摘述統整:將發展活動成果統整歸納,要學生將心智圖抄寫下來。

  延伸學習:請學生回去複習,並預習下次上課內容;鼓勵閱讀章回小說。

 

  你看看:我彙整的教學流程可以這樣的用於實際教學上,而且實做起來還相當的有系統。針對其中每個活動及其中的小活動如何進行,如何銜接,如何符合課程需求等等事先考慮周詳,規畫完善,你就可以教得相當不錯了,就不會有太大或太多的瑕疵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國文教學;教學評述;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教學專業成長坊 的頭像
    教學專業成長坊

    c410606的部落格

    教學專業成長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